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哲学范式转换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

哲学范式转换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

  • 字数: 230.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作者: 张艳涛 著
  • 出版日期: 2015-05-01
  • 商品条码: 978701015011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0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任何哲学都是内容和形式具体而历史的统一,马思主义哲学自然也不例外。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马思主义哲学是否还适用于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改革与建设的新时代,以革命和批判为主要特征的马思主义哲学是否已经过时?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理论问题。随着时代的变迁,哲学必然发生研究主题、研究重心、研究内容、研究方式和理论形态的转换,每一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接近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接近不同的内容。如今,在时代变迁与范式转换中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应当成为中国马思主义者的重要努力方向,中国马思主义哲学研究正站在新的起点上:其哲学研究的多元化格局日渐形成。因此,在这样的多元语境中,中国马思主义哲学研究与理论创新的关键是范式转换。具体而言:研究范式从“一元独尊”到“多元互竞”;表达范式从“一种声音”到“百家争鸣”;思想范式从“被动接受”到“自我主张”。
作者简介
张艳涛,1977年生,汉族,黑龙江省庆安县人,1997-2004年就读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教系,获哲学学士和哲学硕士学位,2004-2007年就读于中央党校哲学部,获哲学博士学位,2007-2011年在厦门大学哲学系工作,历任助理教授和副教授,现任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研室主任。兼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人学学会理事,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能力理论、社会层级结构理论和力量转移理论。主持省部级项目多项,出版学术专著三部:《马克思哲学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闯中的“中国问题”》;《知识与信仰:当代大学生精神世界研究》。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入选2012年度“福建省高等学校新世纪很好人才支持计划”。
目录
序言
导论多元语境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与理论创新
一、研究范式:从“一元独尊”到“多元互竞”
二、表达范式:从“一种声音”到“百家争鸣”
三、思想范式:从“被动接受”到“自我主张”
四、在时代变迁中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的转换
第一编反思与发展
一、重新认识马哲教科书哲学
二、重新认识辩证唯物主义
三、重新认识历史唯物主义
四、重新认识实践唯物主义
五、恢复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形象
第二编超越与发展
一、马克思哲学跨学科研究的方法论启示:基于学科融合的视角
二、马克思能力财富观的当代启示:基于“财富主体性”的视角
三、马克思资本逻辑批判的当代意蕴:基于资本双重效应的视角
四、马克思跨越生产关系思想的当代意蕴:基于时空压缩的视角
五、如何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困境:基于范式转换的视角
第三编转型与发展
一、三大转型与中国发展
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效应
三、以人为本与人性化辨正
四、改革开放与人性化进程
五、时代变迁与哲学转型
第四编创新与发展
一、社会心理与人的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新视角
二、结构性问题与社会管理创新:马克思主义研究新论域
三、整合与凝聚: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向度
四、科学解释与人文理解:重思科学哲学的“文化转向”
五、繁荣哲学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应有更大作为
余论在范式转换中实现理论创新:以全国“马克思哲学论坛”为例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