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何以成城

何以成城

  • 字数: 29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屈婷 著
  • 出版日期: 2017-01-01
  • 商品条码: 978730517283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25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文的理论目标,一是充分挖掘和理解马思的城乡分工理论,为中国的城市化建设提供理论服务;二是在时代背景下,用新的社会历史事实来充实马思主义哲学,彰显其强大的生命力。
作者简介
屈婷,女,汉族,出生于 1984年4月,湖南浏阳人,南开大 学哲学博士,现为天津大学马思 主义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马思 主义哲学、社会政治哲学。
目录
导论
一、为什么回到马克思
二、马克思对东西方城乡分工问题的研究
三、中国传统社会的城乡分工
四、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五、基本结构和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城邦及其哲学中的城乡关系
第一节 古典古代城邦城乡关系的形成与演变
一、公民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城乡合一
二、工商业发展造成城乡分离与城邦解体
第二节 城邦哲学话语中的城乡关系
一、哲学反思中的社会分工
二、交换价值的有限发展与伦理共同体主义的碰撞
第三节 西方思想史中的城市偏向及其影响
一、西方人的城市意识及中国印象
二、西方近代史中的“城市叙事”
第二章 西方近代城乡分工研究的思想资源
第一节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城乡分工理论
一、城乡分工的物质基础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型期和确立期的城乡分工和城乡关系
第二节 黑格尔的市民社会论与城乡差别观
一、现代市民社会的生成及其本质特征
二、思辨阐述的社会性城市和自然性乡村的差别
第三节 18世纪末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的城乡融合思想
一、圣西门的实业制度
二、傅立叶的农业法郎吉
三、欧文的农业新村
四、空想社会主义构建理想城乡关系的意义与局限
第四节 弗·李斯特对欧洲各国城乡分工模式的考察
一、欧洲各国城乡分工模式之比较
二、城乡分工与工农业分工的合理机制
第三章 马克思的城乡分工理论
第一节 城乡分工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早期研究
二、城乡分工理论的形成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
第二节 西方中世纪以来的城乡分工发展脉络
一、中世纪自治城市的兴起及其双重性
二、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城乡关系
三、现代城市的诞生和世界历史的形成
第三节 城乡分工和社会形态的历史演进
一、商品交换和城乡分工在前资本主义时代的有限发展
二、交换价值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
三、普遍的交换价值体系为未来社会创造物质前提
四、现代城市化的实质和东西方的不平衡性
第四章 比较视野下中国传统社会的城乡分工
第一节 对“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重新思考
一、本源共同体的研究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前提
二、“亚细亚生产方式”适用范围的限制
第二节 中国封建社会城乡分工的基本结构
一、中国古代高于西方古代的城市化水平
二、自然经济框架下的特殊商品经济:土地买卖
三、国家对城市/市民社会的制约作用
四、明清时期手工业和农业结合的强化
第五章 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
第一节 改革开放前的城乡分工和城乡关系
一、计划经济时期城乡分工的主要特征
二、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的城市化:成就、问题与前景
一、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二、中国城市化存在的问题
三、中国城市化的前景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