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五四”九十周年祭

“五四”九十周年祭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社
  • 作者: 杨念群 著 著作
  • 出版日期: 2009-04-01
  • 商品条码: 978750629569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出版年份: 2009
定价:¥1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五四”不是一场单一的爱国学生运动,而是一场长时段的多方面革新运动。
“五四”不是一个面目狰狞的“反传统”恶兽,罪不容诛,也不应为近代中国人所有欺师灭祖的行为负责。
拿“五四”当国学的出气筒,只能看出所谓“国学”的贫血和虚脱。
将“个人自由”的实现与否视为“五四”成败的专享标准,毫无意义。
“五四”不是一场纯而又纯的文化运动,它诱发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造风潮,我们无法回避。
内容简介
本书的探讨缘起于中国话语界长久以来对“五四”运动存在着的三种单一化的解读:意识形态化的政治史叙事、不加批判地套用西方自由主义的思想史分析,以及以捍卫国学的名义否定“五四”批判精神的遗老遗少式的悲剧式论调。以此为背景,作者通过把“五四”扩展至清末变革和民初社会革命的前后长线关联中的重新定位,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社会史化”的“五四”研究路径,揭示了“五四”前后中国知识精英从政治到文化,再到社会问题的话题转换,并在从晚清民初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这段历史长程中,论述了以为代表的湖南边缘知识分子崛起并进入主流话语圈的过程。本书不仅讨论了“五四”前后“社会”作为一个论域的产生以及如何替代其他主题的历史,而且通过考察中国知识分子的“代际转换”以及与此相关的人际网络的变化轨迹,特别着力研究了“五四”前后不同知识群体的行为差异及其后果,描述了一幅充满地域和代际差异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智识图景。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导论:“五四解释学”反思
1.1 引言
1.2 “五四叙事学”的缺陷:过度依赖“思想史”分析
1.3 修正途径:“五四”叙事的“社会史化”
1.4 对“社会”的认知与“五四”知识精英的行动方略
1.5 余论:“社会革命”得失谈
第二章 “五四”前奏:从国家崇拜到政治疏离
2.1 “文化普遍主义”如何收缩为局部的政治建设问题
2.2 “民族”与“国家”概念如何相互分离
2.3 “文化”作为一场新兴运动是如何出现的
2.4 东西文化之争如何演变成了“归约主义”的游戏
第三章 “五四”意识的转变:社会网络与身份认同
3.1 以“社会”解构“国家”
3.2 个人一社会一国家关系是如何被重构的
3.3 身份认同的难局
3.4 边缘政治的鼓动者与地方历史意识的重构
第四章 践履型知识群体的崛起与社会改造运动
4.1 地方自治的含义
4.2 个人修养为什么不是自足性的?
4.3 地方性责任伦理与社会组织的建构
出版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