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简明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

简明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

  • 字数: 618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 作者: 宋荐戈,张腾霄 著
  • 出版日期: 2016-08-01
  • 商品条码: 978750347753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632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8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全书对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的发展轨迹、基本经验、理论贡献做了深入阐述,通过评说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发展的历程,阐述新民主主义教育近代化的主要特征和主要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本书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研究领域取得的近期新成果,对新形势下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将发挥积极作用。
目录
序/滕纯
引言
上编苏区的教育
第一章从井冈山教育起步
一、红旗插上井冈山
二、加强红军的日常教育
三、创办红军教导队和各种训练班
四、在劳动群众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教育
第二章苏区教育的方针和政策
一、“苏区”名称的由来和各苏区的创建
二、各主要苏区制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政策
三、关于苏区教育方针政策的一场争论
四、苏维埃文化教育总方针和中心任务的提出
五、苏区的主要教育政策
六、苏区的教育立法
第三章红军是个大学校
一、“古田会议决议”确定了红军教育的指导方针
二、在红军中开展日常教育
三、各地红军创办的红军学校
四、中革军委直属的红军学校
第四章干部教育遍地开花
一、开展干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广泛开展在职干部教育
三、创办党政干部学校
四、举办各类专业干部学校
第五章社会教育登堂人室
一、亘古未有的大事情
二、社会教育的任务和内容
三、社会教育的管理模式和教育形式
四、工人教育的开展
五、妇女教育的开展
第六章儿童教育成绩喜人
一、实施免费义务教育
二、列宁小学的教育原则、学制和课程设置
三、列宁小学的教材和教学方法
四、列宁小学的教师和学生
五、小学教育蓬勃发展
六、托幼教育已经起步
第七章共青团、少先队、共产儿童团和苏区教育
一、共青团和苏区教育
二、少先队和苏区教育
三、共产儿童团和苏区教育
第八章在战略转移中继续办教育
一、中央红军在战略转移中的宣传教育活动
二、红四方面军在战略转移中的宣传教育活动
三、红二、六军团在战略转移中的宣传教育活动
四、在老苏区坚持办教育
中编抗日根据地的教育
第九章举起抗日教育的大旗
一、颁布抗日救国纲领和制定抗战初期的教育政策
二、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抗日根据地的教育管理
第十章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奠基
二、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
三、新民主主义教育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第十一章把在职干部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一、居于全部教育工作的首位
二、有领导有计划地开展在职干部教育
三、从实际出发确定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
第十二章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干部学校
一、中央党校
二、抗日军政大学
三、陕北公学
四、延安马列学院和中央研究院
五、鲁迅艺术学院
六、抗大三分校和八路军军事学院
七、青年、妇女、工人、民族干部学校
八、延安大学
九、陕甘宁边区行政学院和陕甘宁边区党校
第十三章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创办干部学校和干部训练班
一、抗大总校和在敌后创办的抗大分校与陆军中学
二、华北联合大学
三、华中局党校
四、山东公学和鲁中公学
五、太行抗战建国学院
六、鄂豫边区洪山公学
七、琼崖抗日公学和琼崖抗日军政干部学校
八、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
九、新疆新兵营和新疆航空队
十、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干部训练班
第十四章师范教育迅速发展
一、高等师范教育的任务和主要教育院系
二、中等师范教育的任务和主要师范学校
三、小学教员训练班的特点和作用
第十五章注重科学教育
一、共产党人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科学教育思想
二、延安自然科学院在科学教育中的贡献
三、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科学教育
四、成立科学社团,普及科学知识
第十六章开办冬学和发展社会教育
一、广泛开展冬学运动
二、大力发展民众学校
三、遍布村乡的识字组和识字班
四、社会教育的改革和新发展
第十七章小学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一、在战争环境中发展小学教育
二、抗日小学的学制、课程和教材
三、抗日小学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方法
四、按照群众“需要”和“自愿”的原则改革小学教育
五、抗日根据地的托幼教育
第十八章中学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一、陕甘宁边区中学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二、华北抗日根据地中学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三、华中抗日根据地中学教育的发展和改革
第十九章青救会、抗日儿童团和抗日根据地的教育
一、青救会和抗日根据地的教育
二、抗日儿童团和抗日根据地的教育
下编全国解放区的教育
第二十章解放区开展教育工作的背景和教育方针政策
一、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形势
二、解放区的巩固和扩大
三、解放区的教育方针政策
第二十一章干部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整顿与改革
一、在职干部教育进一步制度化和正规化
二、干部学校向正规学校转型
三、大办“抗大式”训练班类型的干部学校
第二十二章把群众教育抓紧抓好
一、农民教育与中心工作相结合
二、向工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技术教育
三、市民教育的对象、形式和内容
第二十三章普通教育走向正规化
一、抗战胜利后解放区普通教育的一般情况
二、中等教育走向正规化
三、小学教育的正规化
四、普通教育正规化的经验
第二十四章青年团、少先队(儿童团)和解放区的教育
一、青年团和解放区的教育
二、少先队(儿童团)和解放区的教育
第二十五章革命根据地教育家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
一、徐特立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
二、吴玉章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
三、成仿吾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
四、何长工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
五、董纯才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
六、柳浞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
七、刘皑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
八、戴伯韬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
九、张腾霄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
十、陶端予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
结束语
一、教育工作必须为革命战争和根据地建设服务
二、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三、教育应由共产党领导,要坚持群众路线的方针
四、要正确对待知识分子,建立文教统一战线
附录一董纯才和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研究
附录二新中国成立后研究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的部分参考资料目录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