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美国文化外交及其在中国的运用

美国文化外交及其在中国的运用

  •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 作者: 胡文涛 著作
  • 出版日期: 2010-09-03
  • 商品条码: 9787501232741
  • 开本: 32开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3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文化外交,在“9?11”事件后引起了靠前学术界,尤其是美国的再度关注和热烈讨论。本书通过起源与发展的探寻、中外学术观点的辨析对文化外交进行科学定义,进而透析其相互性、长期性和诚实性等属性和它与公共外交、对外宣传和文化关系之间的对比特征。运用靠前关系学的理想主义、自由主义、文化靠前主义和建构主义等理论解读其三个命题:文化外交发展的动力源自何处、为什么会出现文化外交主体多元化的现象以及影响文化外交开展的关键因素等。大国是文化外交的集大成者,自由主义的民族文化构成美国文化外交的思想基础,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思想不断较量,催生了美国不同时期文化外交政策的特征和管理机制复杂的建构过程。对华文化外交是美国对华整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先后经历文化渗透、文化援助、文化遏制、文化合作等复杂的历史过程。宗教与国家的二元使命是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的基本动因。基于这两种使命的驱使,美国对华文化外交呈现出行为体多元化与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的特征。作者以官方的富布赖特中国项目和非官方的福特基金会中国项目为个案,借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进行全面分析和透视,深刻揭示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的动机、目标和成效,为中国文化外交机制的完善和如何借重文化外交实现和平发展战略,提供有益的启示。
    本书的出版得到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特此致谢。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  选题的缘起
    二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分析
    一  文化外交理论研究
    二  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研究
    三  富布赖特中国项目研究
    四  福特基金会中国项目研究
  第三节  创新之处及有待深化研究的问题
    一  创新之处
    二  有待深化研究的问题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基本框架
    一  研究方法和路线
    二  各章的内容概述
第一章  文化外交的学理分析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  起源与发展概述
    二  中外定义辨析
  第二节  基本属性
    一  相互性
    二  长期性
    三  诚实性
  第三节  主要特征
    一  与公共外交的对比特征
    二  与对外宣传的对比特征
    二  与文化关系的对比特征
  第四节  理论探源
    一  理想主义与文化外交的兴起
    二  自由主义与行为体多元化
    三  建构主义与文化外交中的观念问题
第二章  美国文化外交概论
  第一节  思想缘起
    一  宗教使命感与民众自觉性的养成
    二  孤立主义与政府的晚介入
    三  理想主义与文化霸权、国家使命的追求
  第二节  基本特征
    一  行为体多元化
    二  意识形态的凸显
  第三节  战略目标
    一  “二战”时期的战略
    二  冷战时期的战略
    三  后冷战时期的战略
  第四节  演变历程与机制建构
    一  早期的发展与机制的初构
    二  冷战时期的演变
    三  冷战后的困境与重整
    四  建构中的思想较量及对演变的反思
  第五节  私人基金会与美国文化外交

    一  基金会介入文化外交的历程
    二  基金会与政府的关系
    三  基金会介入文化外交的思想缘由
第三章  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的历史轨迹
  第一节  20世纪30年代前
    一  宗教使命驱动美国对华文化渗透
    二  留美行动与中国文化自强
  第二节  1938年至1949年
    一  中国项目的设立
    二  对华图书援助
    三  教育交流和人员往来
    四  与解放区的文化接触
  第三节  1950年至1971年
    一  政府对华的接触、封锁等文化政策
    二  非政府组织积极的对华文化措施
  第四节  20世纪70年代至今
    一  历程与数据
    二  典型个案
    三  非政府组织的角色
    四  两大影响因素
第四章  富布赖特中国项目的个案分析
  第一节  项目的历史背景
    一  项目的创建
    二  项目的管理模式
    三  项目的早期效果
  第二节  项目早期与中国的关系
    一  第一个富布赖特协议在中国签订
    二  项目早期在中国活动的成效
    三  项目最先落户中国的成因
    四  项目最先撤离中国的原因
  第三节  复交后项目在中国的活动情况
    一  活动情况的概述
    二  数据统计与分析
    三  项目的管理程序
    四  项目的文化外交功能
第五章  福特基金会中国项目的个案分析
  第一节介入美国文化外交情况简述
    一  大力支持行为主义研究方法的推行
    二  大力支持宣传组织从事文化冷战
    三  协助教育文化组织开展交流与合作
    四  组织或者赞助国际问题研究
  第二节  复交前福特基金会与中国学
    一  资助中国学的概述
    二  资助中国学的意义
    三  资助中国学的动因
  第三节  复交后福特基金会的中国项目
    一  复交前夕的初步接触与理性决策
    二  推进在华三大项目的有效开展
    三  长期合作关系的确定
  第四节  成效分析:以国际关系学项目为视角

    一  培养学术骨干
    二  促进学科发展
    三  改善薄弱环节
  第五节  参与文化外交的主要特征
    一  与政府行为体的比较优势
    二  突出使命感与观念改造的结合
    三  关注弱势对象以赢得支持度
第六章  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的动因与成效:对参与者的调研
  第一节  参与者的动力源
    一  深化学术研究
    二  完成国家使命
    三  满足好奇心
    四  提升竞争力
  第二节  对中方参与者的遴选
    一  遴选委员会的组成和遴选程序
    二  遴选标准和候选人的竞争优势
    三  学术背景以及专业特点的考量
    四  候选人的选题及其成效预期
  第三节  影响中国的方式与内容:以富布赖特学者为视角
    一  培养中国学生和学者对美国的好感
    二  诱导中国师生向美国意识形态靠近
  第四节  成效点评与中方对项目有效性的影响
    一  美方参与者普遍肯定项目的效果
    二  中方对项目效果的直接影响
结束语
    一  正确定位文化外交
    二  辩证地看待美国对华文化外交
    三  美国文化外交对中国的启示
附录一  个案分析所采访的人物
附录二  问卷调查表(英文)
附录三  《中美文化协定》(1979年1月,中英文)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