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摄影艺术教程

摄影艺术教程

  • 字数: 259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 作者: 邬春生 著
  • 出版日期: 2016-01-01
  • 商品条码: 978751238394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38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5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当相机不再只是记录时间与空间的方式,当镜头不再只是捕捉瞬间的工具,照片所反映的艺术性便成为衡量摄影者拍摄
水平高下的直接标准之一。为何持同样相机的拍摄者,拍摄出的照片却相差甚远?为何面对同一景致,不同人却拍出了截然
不同的效果?在市场满目的摄影类图书中,讲授技能技法的随处可见,但从摄影艺术入手,以审美角度切入的却并不多见。
而艺术性的培养,对摄影初学者来说,却比购置优良设备、掌握娴熟技法困难得多。
本书正是以摄影的审美艺术为浓墨重彩的渲染点。作者同济大学邬春生副教授,以20余年丰富教学经验及大量深度摄
影采风为基础,以摄影艺术美学入手,从摄影艺术的发展历史到摄影技术技巧的应用,再到摄影艺术审美与欣赏,在讲解基
本摄影知识的同时,重点讲授了摄影艺术的审美规律和特点,以及如何创造有感染力的艺术形象。书中讲解主题涉及自然景
观、人像、静物、建筑,以及动物,涵盖日常摄影中的所有常见题材,全面而系统;而书中所选的作品汇集了作者足迹遍布
各地的精华作品,从中国的黔东南、川西北到西疆西部,从东南亚、俄罗斯到西欧、南欧。作者以其细敏的观察与洞见,为
读者道出了摄影中不同艺术效果产生的缘由。
这不仅仅是一本讲解技法与技巧的摄影教程,更是一场畅游摄影世界的艺术盛宴,一次提高艺术审美的文化旅程。本书
适合作为艺术设计、建筑学、美术等相关专业教材,也适合摄影爱好者自学使用。
作者简介
邬春生,同济大学副教授,1989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系,现任教于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美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兼秘书长,上海美术家协会水彩画工作委员会会员等职。作品多次入选靠前外离级别展览。主要著作有《水粉》《水彩》《摄影基础》《建筑摄影》等。曾在美国佛蒙特艺术中心和同济大学举办个人画展.多幅作品被靠前外艺术中心收藏。
目录
总论
第一章 摄影艺术发展史简介 / 6
第一节 初期摄影(1839~1850年) / 6
第二节 早期摄影(1850~1889年) / 7
第三节 近代摄影(1890~1917年) / 9
第四节 现代摄影(1918~1960年) / 12
第五节 当代摄影(1960~至今) / 19
第二章 摄影器材基本知识篇 / 22
第一节 照相机的基本结构 / 22
一、镜头 / 22
二、快门装置 / 25
三、取景器 / 25
四、控制电路系统 / 25
五、机身部件 / 26
第二节 照相机类型 / 27
一、传统胶片照相机 / 27
二、数码照相机 / 28
第三节 影像的存储 / 29
第四节 影像的色彩控制 / 30
一、色温 / 30
二、数码照相机的白平衡 / 31
第三章  摄影技术、技巧应用篇 / 34
第一节 光的运用 / 34
一、光线的基本特性 / 35
二、光线的应用 / 35
三、常用的摄影光源 / 43
第二节 空间因素的把握 / 48
一、景深与透视 / 48
二、灭点会聚的应用 / 52
三、视点的选择 / 52
第三节 摄影的特殊效果 / 56
一、影像多重曝光效果 / 56
二、慢速摄影(慢门拍摄) / 56
三、高速快门 / 58
四、高速度闪光 / 58
五、变焦拍摄 / 58
六、极浅景深控制 / 61
七、模糊影像 / 61
第四章 摄影艺术美学基础篇 / 64
第一节 构图的基本知识 / 64
一、恰当的画面取舍 / 64
二、画面布局突出重点 / 65
三、画面的均衡 / 66
四、视点的选择 / 69
五、影像的重构与裁切 / 71
第二节 形式的构成 / 71
一、线条的作用 / 71
二、形状的表现 / 77
三、体积的力量 / 77
四、质感的描绘 / 80
第三节 影调的魅力 / 82
一、影调的作用 / 82
二、影调的表现技巧 / 82
三、影像的调性 / 82
四、黑白影像的优势 / 86
第四节 色彩的造型作用 / 87
一、色彩的心理效应 / 88
二、色彩造型中的对比 / 94
三、色彩的和谐 / 95
第五节 图纹语言 / 100
一、肌理的影像效果 / 100
二、图案的影像效果 / 100
第六节 各种题材影像画面的基本视觉元素 / 103
一、自然景观 / 105
二、人像 / 115
三、静物 / 116
四、建筑 / 119
五、动物 / 124
第五章 作品欣赏 / 126
自然景观 / 126
人物 / 128
静物 / 132
建筑 / 135
参考书目 / 139
后记 / 140
摘要
在摄影诞生的初期,摄影的探索者们无暇顾及摄影的风格
和艺术,而是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了摄影技术及器材的优化和
更新方面。影像的清晰度和持久性是衡量一幅照片好坏的唯一
尺度,摄影被人们认为是存在于艺术领域之外的一种纯机械的
精确复制的技术手段。19世纪50年代以后摄影成像技术有了
重大突破,蛋白纸印像法和火棉胶湿版法进入摄影主流。蛋白
纸的广泛使用提高了影像的层次感,湿版操作使曝光时间大大
缩短,摄影技术和器材不断改进,摄影视野随之逐渐扩大。
摄影开始由狭小的生活圈子转向广大的社会,一些摄影家
对当时社会的重大问题、战争场面等社会现状进行了有意识的
记录性拍摄,产生了如1851—1854年英国J. E. 梅奥尔的“重
建水晶宫”;1855年R. 芬顿的“克里米亚战争”之行;1861年
M. 布雷迪的“美国南北战争”等社会纪实题材的作品,纪实
摄影上升为有理性、有层次的实践。当时的《伦敦新闻画报》
评述说“摄影作为一门艺术,同时又作为事实的纪录和再现手
段的卓越成就让人惊叹”。由于纪实摄影作品所具有的深刻的
社会影响力,摄影成为记录时代和促进社会改革的有力工具,
逐渐在社会纪实和新闻领域中占据了自己的地位,由此形成了
延续至今的“纪实摄影”流派,其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今天的
“新闻摄影”奠定了基础。
从19世纪中叶起,一批具有艺术倾向的摄影家开始摹仿
总  论
绘画的构图和主题,试图在这种摹仿中建立起与艺术的联系,
并希望以此来提升摄影的艺术地位,由此掀起了早期“艺术摄
影”的风潮。随着摄影技术的逐渐成熟,人们开始把目光投向
审美。白金版、胶彩版、照相凹版印刷和照相蚀刻的出现,使
用柔焦所造成的光晕染,特殊纸产生的绘画质感等新的技术手
段的出现,使摄影者可以很容易地获得他们所追求的绘画艺术
效果。摄影者们已不再满足于简单地效仿绘画,他们认为最成
功的作品看上去就是一张画,在构图、光线、影调上追求绘画
效果,让照片产生如绘画般的视觉效果才是创作的最高理想。
1852年英国摄影家R. 贝亚德发明了“拼接合成法”的暗房工
艺;1855年法国摄影家H. 斯芬格尔首创了“修描照片”法;
1856年法国风光摄影家G. 勒格雷公开了“叠印技术”等,这
些摄制工艺的普及与推广,无疑为“用摄影来绘画”提供了发
展的条件与空间。于是遵循绘画造型原则和审美取向的新的摄
影艺术流派诞生了。1868年杰出的英国摄影及摄影理论家H.
P. 鲁滨逊在《摄影的艺术效果》一书中提出:“摄影的美学标
准和绘画是一样的,摄影越是忠实地模仿绘画就越接近真正的
艺术”,为摄影绘画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1886年,摄影艺术
新思潮的先驱者英国摄影家P. H. 埃默森发表题为“摄影,一
门富于画意的艺术”的讲话,明确提出“艺术和科学(即绘画
和摄影)之分是不应该存在的,摄影是艺术”的主张。他的观
点立刻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坚持这一主张的摄影家由此获得了
“绘画主义”摄影的称号。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