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方增先
装帧: 精装
出版社: 上海书画出版社
作者: 方增先 著作
出版日期: 2010-09-03
商品条码: 9787807253891
开本: 8开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
¥680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方增先,被认为是当今中国画坛上很有影响的人物之一。方增先的艺术创作、研究、探索求新之路已经历时半个多世纪。他经历了从写实造型风格兼容近代文人写意花鸟技法表现当代中国农村生活题材,到采用意像造型、强化文人画水墨渲染技法表现古典题材、历史人物和风情小品,再到写意风格造型加表现性笔墨技法表现现实生活主题的基本过程。这个过程现在还在延续,它为我们展示了方增先数十年执著探求的艺术渐变轨迹。本书收录了他的写像存真和笔墨生活。其中写像存真包含《粒粒皆辛苦》、《说红书》、《课堂写生》、《工人的女儿》、《艳阳天》、《北京姑娘》、《坐着的老人》、《小女孩》等作品。而笔墨生活包括了《他的桃花扇》、《晨牧》、《母与子》、《归舟》、《有客自远方来》、《藏女》等作品。
作者简介
方增先,931年 生于浙江省浦江县西塘下村。父亲方自成,原为当地小学教师;母周云鹊,家庭妇女。
1934年 去离家二里路的通津桥村外婆家住。读《芥子园画谱》、《点石斋画报》等。
1938年 去父亲教书的横溪中心小学就学。
1942年 浦江地区沦陷,学校关闭。
1943年 就学通津桥私塾。由于私塾陈先生指点有方,接受并喜爱上中国古典文学,能阅读《唐诗》、《古文观止》等。
1946年 就学于浦江中学,后转入金华中学。
1949年5月,金华地区解放。6月,初中毕业。7月,考入浙江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9月,学校开学,入绘画系。冬,参加杭州土改两个月,画了少量速写。
1950年 春,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改名为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作品在春季全院创作评比中名列前茅。秋,全院赴安徽皖北,参加两期土改。
1953年 夏,毕业于绘画系,毕业创作画油画《师与徒》。留校,转入本院创办的研究生班,指导老师为油画家黎冰鸿。
1954年 夏,研究生班毕业,分配入新创设的中国画系。
1955年 春,由指导老师叶浅予、邓白、史岩、金浪带队,随浙江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师生组织的文物考察队,赴敦煌千佛洞考察、临摹,为期三个月。7月、8月,在兰州天祝藏区深入生活,画彩墨画《拾蘑菇》。9月,回杭州创作《粒粒皆辛苦》。同年,黄宾虹去世,在吊唁仪式中作水墨画《黄宾虹像》。
秋,去上海中国画院进修中国画,从指导老师王个研究吴昌硕派花卉四个月。
1958年 随学生入农村现场教学,画大量速写。开始深入研究人体造型结构,结合教学,以线描作素描,试行中国画专业素描。夏,在浙江海宁海边农村现场教学,画海塘工程《驯服大海》。
1960年 在浙江嵊县现场教学,画大量反映农村生活的速写。回杭州后创作《浙西三秋》。同时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作水墨画《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
1963年 写《怎样画水墨人物画》。此书为新水墨人物写生技法提供了可参考的经验,因而大受群众欢迎。1973年又再版,共出版几十万册。
1965年
《美术》第2期发表马贡戈撰写的《〈说红书〉的艺术成就》一文,指出《说红书》一画在艺术上是新人物画中很突出的代表作品。秋,因胃病加剧,去杭州屏风山疗养院治疗。
1974年 为画《艳阳天》插图,赴北京郊区密云县,搜集素材。
1975年 完成《艳阳天》水墨插图三十幅。这些插图后来由北京、上海、河北三地的出版社出版了三个不同版本的单行本。
1978年 被推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同年被推选为浙江美术家协会副。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两项提案:一是建议恢复黄宾虹纪念馆,二是建议建立潘天寿纪念馆。(两项建议均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第二年潘天寿纪念馆筹建。)
1979年 被选为全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浙江《工农兵画报》出《方增先作品选》专刊。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丛刊》上发表论文《人物画的造型问题》,针对全国各美术院校的中国画人物专业基础课,抢先发售提出必须改革的专论。创作《孔乙己》插图三十幅。
1981年 《美术》第9期发表江丰为《方增先画集》序撰写的《要突破中国画的无人之境》一文。
1982年 赴绍兴农村小镇,画《乡镇早市》。7月,《浙江日报》刊登《方增先在创新的道路上》一文(来永祥撰文)。9月,香港《文汇报》以一整版的篇幅刊登了作品及《方增先人物新作》一文(马撰文);《迎春花》靠前期人物专号刊登《粒粒皆辛苦》、《孔乙己》、《艳阳天》插图、《李时珍》等作品及《为当代人传神写照》一文(马撰文)。10月,《浙江画报》刊登《人物画家方增先》一文(郑朝撰文)。
1983年 调工作至上海中国画院。11月,安徽《画刊》刊登古装人物《深山鸟语》、《咏梅》、《步月》等。7月,赴青海玉树州藏族草原。9月,又赴青海藏区泽库草原。10月,画《帐棚里的笑声》。《中国文学》第9期刊登《屈原》、《牧牛》、《海燕像》等作品及《人物画家方增先》一文(李瑞林撰文)。
1984年 《帐棚里的笑声》参加全国美展,获上海地区很好奖。同年,任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随上海文化局文化代表团赴日本参加日本富山北陆书道院活动。台湾《雄狮美术》刊登作品《屈原》、《海燕》。
1985年 7月,赴甘南藏族自治州深玛曲大草原。
1986年 2月,再赴甘南夏河拉不楞寺庙会。8月,山东《艺术天地》刊登《方增先和他的水墨人物画》一文(徐虹撰文)。上海《书与画》第3期刊登《方
增先近期水墨画》一文(吴亮撰文)。
1988年 10月,携上海近现代中国画展赴法在马赛、里昂展出,并参观巴黎主要博物馆。画《母亲》靠前稿。
1989年 7月16日《羊城晚报》发表《母亲》。10月5日《光明日报》刊登《美术创作的新收获》一文(邵大箴撰文),对《母亲》一画作评论。
1990年 香港《收藏天地》一文刊登《方增先简论》一文(徐虹撰文)。《美术》第5期刊登《方增先的水墨世界》一文(徐虹撰文)。6月,《香港明报》刊登《方增先的水墨人物》(周天黎撰文)。以上海文化代表团团长身份携中国画、版画、摄影作品赴日本横滨办展。
1991年 《美术》第2期刊登《方增先随访录》一文(陈秋田录)。5月,携上海中国画展赴澳门办展。6月,赴珠海创作古装巨幅作品《古文士图》,至12月,画成六十幅。同年11月辞去上海画院副院长一职。
1996年 举办靠前届上海双年展,任艺委会主任。
1998年 举办第二届上海双年展,主题为“融合与拓展”,以水墨为表现形式。
1999年 被选为上海市文联副和上海市美术家协会。
2000年 举办靠前性的第三届上海双年展,日本NHK电视台专场播放节目近一小时。进入积墨画的探索,画《大山的回忆》。
2001年 用积墨法画《闲看行路人》、《行行复行行》。
2002年 海美术家协会举办以“家”为主题的室内家居设计展,全国各艺术院校都参与,任展览总策划人。用积墨法画《家乡板凳龙》。参加在北京政协礼堂举办的当代国画很好作品系列展——上海作品展。
2003年 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草书兰亭序》。
2004年 获文化部文学艺术成果奖。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草书后赤壁赋》。
2005年 画《穿旧裘皮的人》。作品参加在浙江潘天寿纪念馆举办的浙派人物画文献展。
2006年 举办跋涉者——方增先艺术回顾展。
2007年 上海美术馆举办:跋涉者——方增先艺术回顾展。
目录
写像存真 1955-1983
笔墨生活 1984-2005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