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作者: 任友达 编著 著
出版日期: 2008-07-01
商品条码: 9787561141816
版次: 0
开本: 16开
页数: 0
出版年份: 2008
定价:
¥3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编辑推荐
横观当代世界形势,纵学中国传统文化。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普通作者(非传统文化专家)编写的比较全面系统的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读物。它以儒家思想为主,道、释两家为辅的顺序编写。儒、道、释三家都受到早于他们的易学的重要影响,故本书设专章介绍易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本书内容按照文化的定义,特指精神财富部分,如教育、科学、文艺等,并重点选其精粹或灵魂,即思维概括总结的形式(哲学)加以介绍,鉴于它是普及读物,力求通俗易懂。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对中国五千年历史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其中的精华对今天的中国和世界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简介
任友达,1923年生,大连理工大学教授。从事有机化学科学研究及教学工作四十余年。1988年9月退休,返聘至1993年,1993年—2004年任大连东方学院副院长、院长,先后发表了20余篇教育论文,其中多篇获奖。2002年参加全国素质教育论文竞赛,获一等奖。第二年(2003年)以此论文参加中国管理学院、中国未来研究会召开的首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获一等奖。 第二年(2003年)以此论文参加中国管更深校,中国未来研究会召开的首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来家论坛、获一等奖。2000年获中国老教授协会老教授民办高等教育工作优秀奖。2004年4月辞去东方学院院长后,把自己十余年的读书笔记,整理成此书。
目录
绪论 全球人类社会向和谐世界过渡是必由之路/1 第一节 世界经济全球化/5 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理论/5 (一)西方主流派全球化理论/5 (二)当代新“左”派全球化理论/6 (三)马克思主义全球化理论/6 (四)全球化理论形成的过程/7 二、经济全球化的内容/11 (一)贸易全球化/11 (二)金融全球化/12 (三)生产国际化/12 第二节 世界政治国际化和多极化/14 一、世界政治国际化/14 (一)跨国公司/14 (二)政府间国际组织/15 (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15 二、世界政治多极化的过程不可逆转/16 (一)第三世界是推动世界政治多极化的重要力量/16 (二)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政治多极化/17 (三)世界政治多极化有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17 (四)多极化进程不可逆转/17 (五)多极化促进国际新秩序的建立/18 第三节 世界文化多元化及其发展/20 一、文化霸权主义/2l (一)国际冲突的根本原因是现实利益的矛盾/22 (二)不同文化体系的差异,既有矛盾、冲突和对立的一面又有互相吸纳、合作、共存和统一的一面/24 二、东西方文化联合论/25 第一章 儒家思想/33 第一节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哲学概括/35 一、仁在《论语》的论述中处于突出的地位/36 二、仁的人道原则/37 (一)关于知天(命)的认识,孔子在《论语》中两处三次谈到天命/38 (二)关于知仁的认识/41 (三)对知礼的认识/45 第二节 孔子哲学的方法论??中庸之道/47 一、中庸的意义/48 二、中庸思想的应用/49 (一)过犹不及/49 (二)和而不同/50 (三)时中与权/52 (四)中庸之道是通往“小康”“大同”的理想社会/53 (五)中庸思想的缺陷及其在历史上的曲折经历/55 第三节 孔子哲学的认识论 ??对学习的认识、态度与方法/56 一、对学习的认识/59 二、对学习的态度/60 三、学习方法/63 第四节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64 一、办学宗旨,把德育放在首位/65 二、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73 三、面对全社会,“有教无类”的教育方向/74 四、承前启后的教学内容/75 五、深邃而又灵活的教学方法/80 (一)学习的最佳境界是快乐/80 (二)学、思结合的教学方法/80 (三)因材施教,循循善诱/80 (四)善于启发,触类旁通/81 (五)身教重于言教/82 第五节 孟子思想??儒家理想主义流派/84 一、孟子的政治思想/85 (一)仁政的思想根源/85 (二)仁政的内容/87 二、孟子的性善论/95 三、孟子的教育思想/99 (一)教育的目的/99 (二)教育内容和修养方法/100 (三)教学原则与方法/103 第六节 荀子思想??儒家现实主义流派/106 一、荀子的政治思想/107 二、性恶论/109 三、荀子的教育思想/111 (一)学习的目的/111 (二)学习态度/112 (三)学习方法/113 四、荀子的自然观/114 五、荀子的认识论/116 第七节 西汉儒家独尊地位的确立/122 一、西汉儒学独尊地位确立的历史背景/122 二、董仲舒的“大一统”政治理论/124 三、“天人感应”的神学论/126 四、按名分行事的认识论/129 五、董仲舒与先秦儒学的分歧/130 (一)人性与教化/130 (二)君臣关系/130 (三)心性之别/131 第八节 宋元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132 一、程朱理学中“理”的观念来源及其含义/134 二、“格物致知”论及其方法论/137 三、人性的心性论/139 四、陆、王学派的心学论/142 (一)“心即理”及“心外无理”/143 (二)王守仁的认识论/145 (三)王守仁的伦理学说/146 五、儒家主要代表人物思想总结/148 第二章 道家及道教/155 第一节 老子的哲学核心思想是道/157 第二节 老子的方法论??辩证的方法/164 第三节 老子的世界观??无为而治/176 一、政治观点/177 二、为人处世/181 (一)应用辩证的方法保存自己/183 (二)重视养生之道/184 (三)个人修养/185 第四节 庄子的人生哲学/186 一、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的含义,使“道”的概念更加抽象化和庄无化/187 二、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所述德的意义,使德的内容越来越实,以便于应世/190 三、庄子的人生态度/192 (一)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192 (二)超然的政治态度/194 (三)万物平等和相对主义的世界观/194 (四)心之逍遥与形之委蛇的生活态度/197 (五)通过坐忘的入道途径/199 第五节 道家思想对我国社会的影响/200 一、对儒家大师的影响/201 (一)对孔子的影响/201 (二)对孟子的影响/204 (三)对荀子的影响/206 二、儒、道两家思想汇合对中国知识分子精神面貌的影响/210 三、对养生保健的贡献/214 (一)传统养生学/215 (二)气功养生法/217 第六节 道教/222 一、道家在思想上的变化对形成道教的影响/222 (一)老庄学说/222 (二)黄老学派/223 二、道教的创立及其发展/224 (一)道教的创立/224 (二)道教的发展与成熟/226 三、道教与传统文化/233 (一)道教理论的发展/233 (二)广泛吸收民间的神,是道教不断壮大声威的途径之一/234 (三)道教与我国古代音乐艺术/234 (四)道教与我国古代建筑艺术/235 (五)道教与我国古代绘画艺术/236 (六)道教与我国古代造像艺术/237 (七)道教客观的壁画艺术/238 (八)道教对我国古代文学的影响/239 第三章 佛教与佛学/241 第一节 佛教在印度/243 一、佛教的创立/243 二、原始佛教及其基本教义/244 (一)四圣谛、八正道/244 (二)十二因缘/245 (三)五蕴论??原始佛教哲学理论的基础/246 三、佛教在印度的发展、变异及消亡/246 (一)部派佛教/247 (二)大乘佛教的兴起及其主要教派/247 (三)佛教在印度的变异及消亡/248 第二节 佛教在中国/251 一、佛教初期(公元前2-公元316年)在中国/251 二、东晋、南北朝是佛教在中国大发展的时期(公元316-589年)/252 (一)道安及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253 (二)译经大师鸠摩罗什的贡献/254 (三)慧远的沙门不敬王者论及神不灭论/255 (四)僧肇的佛教哲学思想体系/256 三、隋唐??中国佛教鼎盛时期/260 (一)南北佛学的统一/260 (二)佛学宗派的创建/261 (三)翻译的佛典在质量和数量上都有所提高/261 (四)中国佛教特色的形成/262 (五)佛教国际中心地位的确立/262 四、儒、道、释三教鼎立局面的形成及其发展/263 (一)经学之再次统一/263 (二)佛教的蓬勃发展,激化了儒、释两家的矛盾,也促进了双方的融合/265 (三)道教组织日益完善与强大/265 五、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国佛教/266 六、变革中的现代中国佛教/268 第三节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272 一、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意义/272 二、佛教对中国诗歌的影响/273 三、佛教对中国小说的影响/273 四、佛教与石窟艺术/274 五、佛教对我国书画艺术的影响/276 六、佛塔艺术/278 七、佛乐/279 第四章 易学与中圈传统文化/281 第一节 易文化的产生与发展/283 一、《易经》/283 (一)变易/283 (二)不易/286 (三)简易/287 二、《易传》/290 (一)《彖传》/290 (二)《象传》/297 (三)《文言传》/300 (四)《系辞传》/302 (五)《说卦传》/305 (六)《序卦传》/306 (七)《杂卦传》/307 三、易学/308 (一)历代易学的主要流派/309 (二)读阴阳五行后的感想/315 (三)易文化是探索自然与人以及认识自然与入关系的表现/321 第二节 易学与中国传统文化/339 一、《易学与儒学》(简称《易与儒》)/339 (一)孔子对《周易》的认识和运用/339 (二)《论语》中的易学思想/340 (三)孟子对《易》思想的发挥/342 (四)儒家经典《大学》与《中庸》中的易学思想/347 (五)荀子思想与《易》的异同/355 (六)汉代易学倾向政治/360 (七)理学与易学/362 (八)王夫之以史解《易》/365 (九)熊十力的新易学/370 二、《易传与道家思想》/373 (一)《彖传》的道家思维方式/373 (二)《论‘系辞’是稷下道家之作》/377 三、《易学与佛教》(简称《易与佛》)/380 (一)魏晋玄学的历史背景及其特征/380 (二)王弼的易学与僧肇的般若学/384 (三)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相契合/388 四、中国传统文化将对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393 附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395 一、刚健有为和刚柔相济的自强不息的精神/397 二、中和思想/398 三、人本主义精神/399 (一)民贵君轻思想/399 (二)重人伦,强调道德的重要性/399 (三)重现世,远离鬼神/400 四、天人关系/401 (一)顺应自然说/401 (二)天人协调说/401 (三)天人合一论/402 五、宽容会通精神/402 (一)百家争鸣,百花齐放/402 (二)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共同发展/403 参考文献/405 编后记/410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