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战国秦汉时期南夷社会考古学研究

战国秦汉时期南夷社会考古学研究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 作者: 叶成勇 著
  • 出版日期: 2019-07-01
  • 商品条码: 9787501043569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347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15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结合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把南夷土著文化遗存分为可乐类型、中水类型、八塔台文化、铜鼓山类型、石洞村与大逸圃类型,详细梳理了各文化类型的特征、时代关系、文化内涵及其发展演变过程。按分布状况把南夷地区汉移民遗存分为横江流域及其邻近区域、北盘江发源区域、赤水河流域及其附近区域、乌江上游鸭池河西部支流区域、乌江上游鸭池河南部支流区域、南北盘江流域之间区域、右江上游区域,分别梳理各区域文化特征、发展演变。借用人类学、社会学关于文化与社会结构的理论和视角,阐释了战国秦汉时期作为边疆地区的南夷区域早期社会形态、文化变迁模式和文明化国家化进程。 理论方法上,本书自觉地采用考古学、人类学、社会学多学科理论方法对考古资料多层次解析。把南夷区域考古学研究分为三个层次,特别是通过典型文化事项和族群源流的个案研究这个中间环节,把考古资料引向社会结构和文明化进程层面进行分析。研究思路上,坚持区域社会考古学研究导向,综合把握南夷本土社会文化的主体性建构、文化结构和运行模式这个核心,放弃了“夜郎文化”和“古夜郎地区青铜文化”的研究思路,也摒弃了所谓土著“汉化”过程的简单的泛化的思维方式。加深加宽了对南夷地区考古资料的解释力度,拓展了我国早期文明化进程研究的视野。这样的研究既有利于深化对西南民族历史的认识,又可以提供一个区域性多元文化互动与社会整合的分析框架。
作者简介
叶成勇,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教授,贵州思南人,1977年10月生。2001年毕业于贵州民族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获考古学硕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获历史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国西南考古学、区域社会史和民族史的教学与研究。已出版《金沙江中游石构墓葬研究》,发表论文20余篇。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南夷”释义
第二节 南夷社会历史文化研究概况
一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考古文化的发展阶段及特点
二青铜文化的性质
三土著文化与周边文化的关系
四青铜文化的族属
五南夷地区社会文化发展模式探索
六“夜郎”的分布范围和中心区域
七重要土著墓地或墓葬的系统研究
八重要文化遗存的研究
九科技考古学研究的迅捷开展
十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本书研究的旨趣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研究目标及意义
三关于几个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 南夷地区土著文化遗存的类型特征
第一节 可乐类型
一墓葬形制
二年代与分期
三随葬品内涵分析
第二节 中水类型
一墓葬形制
二年代与分期
三文化遗存内涵分析
第三节 八塔台文化
一墓葬形制
二年代与分期
三随葬品内涵分析
四“八塔台文化”的历史地位
第四节 铜鼓山类型
一基本文化特征
二年代与分期
三文化内涵分析
四铜鼓山类型与邻近区域青铜文化之关系
第五节 广西西林铜鼓墓与铜棺墓
第六节 石洞村?大逸圃类型
一石洞村墓地
二大逸圃墓地
三石洞村墓地和大逸圃墓地之关系
第七节 南夷地区土著文化的发展演变及特点
一各土著文化之间的年代关系
二土著文化的发展演变
三土著文化的基本特点
第三章 南夷地区汉代移民文化遗存分区研究
第一节 横江流域及其临近区域
一土坑墓
二崖墓
三砖室墓
四墓葬形态演变
第二节 南北盘江发源区曲靖盆地
第三节 赤水河流域及其附近区域
一居住址
二土坑墓
三砖室墓
四崖墓
第四节 乌江上游鸭池河西部支流区域
一土坑墓
二砖室墓
三石室墓
第五节 乌江上游鸭池河南部支流区域
一清镇、平坝一带的墓葬
二安顺宁谷遗址群与墓葬
第六节 南北盘江流域之间地区
一土坑墓
二砖室墓
三石室墓
第七节 右江上游区域
第八节 南夷地区汉代移民文化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
一汉移民文化的发展演变
二汉移民文化的基本特点
第四章汉代南夷区域文化因素个案分析
第一节墓葬中的合葬现象分析
一家族成员同冢异穴迁入合葬
二同冢异穴双墓并排合葬
三同室双棺合葬
四同室三棺合葬
五小结
第二节 墓葬中动物骸骨痕迹及相关遗存现象分析
一横江流域及其临近区域
二其他区域
三小结
第三节 出土汉文字资料分析
一横江流域及其临近区域
二曲靖盆地
三赤水河流域及其附近区域
四乌江上游鸭池河西部支流区域
五乌江上游鸭池河南部支流区域
六南北盘江流域之间区域
七右江上游区域
八小结
第五章 几种独特器物之考证与溯源
第一节 贵州赫章可乐M274出土青铜立虎图像试探
一立虎图像出土情况及其形态特征
二川南悬棺葬中的伏虎人物雕像与立虎图像之关系
三贵州长顺县交麻洞岩洞葬与立虎图像之关系
四当代仡佬族祭师所用的虎头法器及其由来的传说与立虎图像之关系
五仡佬族民间关于竹王打虎的传说与立虎图像之关系
六彝族早期历史及其与濮人之关系对理解立虎图像之意义
七结论
第二节 云南水富县楼坝东汉崖墓出土的“平都长印”试析
一 “平都长印”正名
二两汉时期水富楼坝一带的历史概况
三平都县存在的可能性分析
四“平都长印”与南中土著濮人大姓之关系
五夜郎“竹王”与“平都长”的历史渊源关系
六从濮人“平都长”世袭到都掌蛮之演变
第三节 安顺宁谷出土汉代锲刻木牍文字探析
一木牍的发现及时代
二木牍的性质及目录学价值
三宁谷木牍目录涉及史实考论
第四节 曲靖八塔台M69出土之“辅汉王印”考论
一“辅汉王印”的出土
二“辅汉王印”的文献溯源
三楚文化因素的来源与楚庄?“入夜郎”“人滇”之关系试探
第六章南夷地区族群考古
第一节 随庄?入夜郎的苗众
一《金氏家谱》之修撰与“夜郎竹王”认同的提出
二金氏“夜郎竹王”认同的历史渊源
三南夷地区汉至隋唐时期历史演变轨迹与金竹金氏相关的历史记忆
四元代的金竹府与金氏直系祖先
第二节 宋家与蔡家
一宋家与蔡家的来源
二宋蔡之民入黔后的历史演变
第三节 徕人
第四节 从魏晋南朝时期考古遗存看南夷族群的发展演变
一魏晋南朝时期考古遗存的类型与特征
二魏晋南朝时期汉式墓葬的特点
三汉式遗存与?舸大姓及其部属的关系
四南中大姓与王朝对抗背景下群舸地区的社会政治格局的演变特点
第七章 南夷社会文化变迁与文明化进程探究
第一节 “文明化进程”与南夷社会研究
一关于“文明化进程”的讨论
二南夷社会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 南夷社会文化变迁及其原因
一汉武帝开拓前南夷社会文化变迁及其原因
二汉武帝开拓后至东汉初期南夷社会文化变迁及其原因
三东汉时期南夷社会文化变迁及其原因
第三节 南夷社会文明化进程的内涵与模式
一土著主导时期的南夷社会文明化进程的基本内涵
二汉人主导时期南夷社会文明化进程的内涵与模式
结语
一南夷地区战国中晚期至东汉初期土著社会文化内涵与文明化进程的特点
二汉武帝开拓南夷以后,汉移民和汉文化在推动南夷社会文化变迁和文明化进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南夷社会形成了新的社会发展模式――基于汉移民及其文化的夷汉政治、经济文化、族体三位一体的社会文化变迁
三以汉武帝开拓西南夷和汉移民进入为时间界限,南夷社会文化变迁与文明化进程经历了前后两个大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四较深入地探讨了南夷地区的一些重大而悬疑的历史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
一史籍
二考古资料
三研究论著
后记
致谢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