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教育学者介入实践:探究与论证(教育大智慧)

教育学者介入实践:探究与论证(教育大智慧)

  • 字数: 209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孙元涛 著 著作 孙元涛 译者
  • 出版日期: 2009-09-01
  • 商品条码: 9787562450757
  • 版次: 1
  • 开本: 大32开
  • 出版年份: 2009
定价:¥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随着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开始介入教育实践,成为学校变革的参与性行动者。值得期待的是,教育学者介入实践,可能为中国教育学孕育出新的发展空间。但是,当教育学者穿行于两种不同的生活场域之间时,意味着他在学术场域中不能免责、减责的情况下,又必须承担起适度的实践责任,理性面对由“介入”这一立场和行动的变化所催化和衍生出来的诸多新的挑战。因此,在“介入实践”这一研究立场的选择背后,尚有很好复杂的理论问题需要论证。本书在对教育学者介入实践的合理性论证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表现出出色的理论素养。作者逻辑严谨,思路清晰,文笔流畅。行文中所表达出的对教育学的学科认同和对学科“内立场”的坚守,尤其难能可贵。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 叶澜
中国教育研究空间的探寻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书作者把握住教育学者介入教育实践的发展趋势,从历史与现实经验,以及逻辑可能性出发,多角度论证了教育学者介入教育实践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表现出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在此基础上,作者又进一步探讨了教育学者介入实践的角色定位、立场选择、合作伦理、潜在危险和现实障碍等,为我们展示了这一可能新空间的拓展前景。从本书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一名青年学者对中国教育研究发展空间认真探寻的学术责任担当,其开阔的学术视野、扎实的理论素养、细密的考辨论证、个性的书写表达,均能给阅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在书中直言:“教育研究的发展空间其实更多地操控在教育学者共同体的手中。”对此,相信各位读者也会赞同吧?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如密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把握住教育学者介入教育实践的发展趋势,从历史与现实经验,以及逻辑可能性出发,多角度论证了教育学者介入教育实践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表现出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在此基础上,作者又进一步探讨了教育学者介入实践的角色定位、立场选择、合作伦理、潜在危险和现实障碍等,为我们展示了这一可能新空间的拓展前景。
目录
导论
论题解析
研究思路与理论追求
学者的复位
从“中国”出发
聚焦“教育”
预期研究意义
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
本书的基本结构

第一章 “旁观者”与“行动者”:两种不同的研究立场
旁观者
场外“旁观”
场内“旁观”
行动者
“似介入”
作为“参与性行动者”的“介入”

第二章 “应为”与“能为”:“介入实践”的合理性论证
“寻访”其他理论
杜威:从“旁观者认识论”到“行动认识论”
伽达默尔:回归实践哲学
布迪厄:“实践逻辑”
莫兰:“干预性研究”
“体察”学术生态
专业化框架中的“两歧性”选择
全球化背景中的本土建设
教育实践变革中的“学术介入”
“聚焦”研究品性
教育研究作为事理研究
教育研究指向“成事成人”
教育研究“走近”事理的两种可能方式
“审度”实践可能性
逻辑论证
经验论证
论证之外的“论证”

第三章 “自识”与“自持”:介入实践的角色定位与伦理考量
自识明辨与角色定位
介入前的自识与明辨
“介入”中的双重身份
介入伦理
坚持互惠性原则
谨守学术边界
责任担当
潜在危险与现实挑战
两种文化的冲突
不断生成的新挑战
个体自觉可能招致的群体压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