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电力大数据基础平台建设与应用实践

电力大数据基础平台建设与应用实践

  • 字数: 240
  • 装帧: 简装
  • 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 作者: 王扬 于海涛 张旭 章斌 韩强 著作
  • 出版日期: 2016-07-01
  • 商品条码: 9787512394285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200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大数据的概念在金融、通信等行业存在已有时日,如何将大数据应用于电力生产是行业内普遍关注的焦点,本书针对此焦点问题进行了论述,既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又有实际操作借鉴价值。
内容简介
本书围绕电力大数据平台的建设与使用,从大数据平台体系架构、基础平台建设与实施、典型业务场景顶层设计和实际业务应用等方面开展论述。主要内容包括电力大数据发展历程、平台架构、典型应用及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电力信息系统优化与提升,从研究和实现角度开展描述,既有一定理论深度,又有实际操作借鉴价值,可供电力行业内外相关技术人员借鉴。
作者简介
靠前作者王扬(博士,不错工程师),任职于国网天津信通公司,主要从事智能电网和智能信息处理领域工作。张旭(博士,工程师),任职于国网天津信通公司,主要从事光通信和电力信息化领域工作。于海涛(硕士,工程师),任职于国网天津信通公司,主要从事电力信息化领域工作。章斌(硕士,工程师),任职于国网天津信通公司,主要从事电力信息化和云计算领域工作。
目录
前言 章 电力大数据发展历程 1 节  电力行业信息化建设情况 1 第二节  国内外、行业间大数据技术演进路线 3 第三节  电力大数据发展的意义 8 第二章 电力大数据平台基础架构 13 节  电力大数据平台简介 13 第二节  电力大数据平台架构的设计与实现 18 第三节  电力大数据平台的部署及应用 41 第三章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电力信息系统优化与提升 78 节  海量历史准实时数据资源管理平台与大数据平台融合的 技术实现 78 第二节  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优化提升 103 第四章  电力大数据的典型应用 130 节  概述 130 第二节  智慧城市综合能源信息服务平台 131 第三节  电力大数据视角下的区域工商业经济发展 145 第四节  企业内部财务资金流数据分析 152 第五节  物资库存物料动态特征分析 158 第六节  中新天津生态城智能配用电数据分析与可视化 170 第七节  基于客户负荷特性分析的合理用电研究与应用 174 第八节  防窃电预警分析 181 第五章  电力大数据发展趋势及新技术展望 187 参考文献 191
摘要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全世界产生、存储和使用的数据越来越多,增速越来越快。这既对我们组织、存储和分析数据提出了艰巨的挑战,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遇与空间。通过对海量数据的深层次处理和挖掘,人们可以洞察出看似离散、随机、模糊的数据之间的客观规律与相关联系,为企业生产管理,乃至社会经济运行提供更加智能化的分析和科学决策的支撑。 在电力行业,智能电网发展迅速,电力信息通信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与电网生产和企业管理快速融合,电力大数据正在不断涌现,决策行为将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而做出。在此背景下,国家电网公司提出加快电网调控中心、运营监测(控)中心和供电服务中心“三个中心”建设,对如何利用数据分析等信息通信技术手段为之提供灵活、高效的决策支持提出了迫切需求。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在智能电网和电力数据智能分析等方面走在国家电网公司的前列,已建成中新天津生态城智能电网示范工程项目,并完成国家863计划“智能配用电园区技术集成研究”项目。2015年,根据《国网信通部关于开展信息通信新技术促进信息化基础架构优化试点工作的通知》(信通技术〔2015〕59号)要求,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作为试点单位,积极推进大数据相关工作。 本书详细介绍国网天津电力在遵循国网技术架构的基础上,利用“软件开源化、硬件定制化”完成天津大数据平台建设工作,并在该平台上先期开展营销、财务、调度、PMS等系统相关业务的深化应用,同时利用大数据相关技术完成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优化提升,海量历史准实时数据平台与大数据平台的无缝融合。 本书的出版得到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科技项目“电力大数据分析及可视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编号:KJ-15-1-35)”的资助。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科技信通部、国网天津信通公司、国网信息通信产业集团、天津三源电力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的技术人员对本书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在此谨向以上单位和技术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不足和疏漏之处,望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2016年4月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