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文章教育学+文章阅读学(套装2本)

文章教育学+文章阅读学(套装2本)

  • 字数: 1033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 作者: 曾祥芹,甘其勋 主编 著
  • 出版日期: 2015-03-01
  • 商品条码: 102183812
  • 开本: 16开
  • 页数: 653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77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文章教育学》分为四编十六章。
(一)文章课程体系论。
在“文章课程”一章,本书论述了文章课程的历史资源、现实资源和未来资源,文章课程在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以及校本课程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作用、意义,对文章课程提出建议。
在“文章教材”上下两章中,回顾了文章教材的历史变迁,对21世纪初课程改革以来在全国各地实验的小学、初中、高中语文和大学语文几十套主流教材作了较为系统的评述,比较了各套教材的长短得失,提出了教材改革的建议。
在“文章教学法”一章,在审视中外母语教学法的基础上,重点归纳了切实可行的文章阅读和文章写作教学法,认真分析了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法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提出了笔者的设想。
(二)文章教育内涵论
在“文章智育”一章,探讨了文章智育的特点,以新的视点重新构建了文章的知识系统,还初步探索了文章中蕴含的东方特有智慧和人类共同智慧。
在“文章德育”一章,研究了文章德育与文学德育的联系与区别,对文章德育的主要内容作了界说,归纳了文章德育的基本方法。
在“文章美育”一章,针对“文章作品缺少美感”的偏见,比较充分地阐明了文章之美与文学之美相比并不逊色,文章阅读、写作、听说教育过程中,美感教育大有可为,并重点探究了文章美育实践中从感受认知到判断评价的动态过程。
(三)文章能力培育论
文章教育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培育读写听说能力的主要训练基地。《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但应该进行哪些训练,怎样训练,打什么基础,怎样打基础,可以说是一片空白,导致目前语文教育中“训练项目的空置”。而历史经验早已证明:“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朱自清语)没有训练的语文教育可以说是“伪教育”。有鉴于此,本编以六章的篇幅,着力研究文章训练。
(四)文章教育环境论
在“学校文章教育”一章,在回顾学校文章教育传统的基础上,把视野投向其他学科和校园活动,还提出了改善学校文章教育生态环境的一系列建议。
在“家庭文章教育”一章,详细列举了家庭文章教育的主要任务,还指出了营造良好的家庭文章教育的基本条件,意在为学校文章教育与家庭文章教育的密切配合开辟便捷的通道。
在“社会文章教育”一章,把整个社会当做文章教育的大课堂,意在促进学习者个体的社会化,实现文章育人的个性化,并对利用社会文章教育资源和优化文章教育的社会环境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

《文章阅读学》全书除总述“文章阅读研究论”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导论外,共分十四章,归为五大板块:
第一板块(即第一章)概述中华文章阅读理论的光荣传统,以此为历史继承的前提来创建“现代文章阅读学”的操作性理论框架;
第二板块(即第二、三、四章)从文章阅读客体的视角来分别论述文章言语感悟、文章思维操练、文章时空神游等阅读特点和规律;
第三板块(即第五、六章)从文章阅读主体的视角来重点论述文章读者的基本类别、文章阅读的心理特征;
第四板块(即第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章)从文章阅读本体的视角来系统论述文章阅读的纵向过程、文章阅读的方法链条、专业文章的分体读法、文章的职业阅读技能、文章的阅读鉴赏特技、文章的阅读创造法术、文章的误读病理分析;
第五板块(即第十四章)在前面13章专讲“适体阅读”的基础上,以开放的眼光来论述“跨体阅读”的方略。
作者简介
曾祥芹,1936年2月生,汉族,湖南省邵阳市洞口县人,1958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原任《河南师范大学学报》主编,现为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文章学研究会会长、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文章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顾问、中国图书馆学会科普与阅读推广委员会学术顾问、河南省语文教育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长期致力于实用文章学、汉文阅读学、语文教育学等多科研究。1985年以来,已独著、主编出版了《现代文章学引论》《汉文阅读学导论》《语文教育学别论》《毛泽东与文章学》《文章学教程》《文章学与语文教育》等30多本著作,达1000多万字。1995年被中共河南省委、省政府授予“河南省优秀专家”荣誉称号。
甘其勋 男,1942年2月生,河南信阳人,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研究员、中学高级教师,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发明协会创造教育分会理事,全国中语会理事,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1965年毕业于开封师范学院中文系本科。曾任高中校长。
目录
《文章阅读学》
导论 文章阅读:文体阅读的“半边天”
第一节 文章阅读:文体阅读的一翼
第二节 文章阅读:人类阅读的主体
第三节 文章阅读:社会实践的基础
第四节 文章阅读:阅读文化的主流
第五节 文章阅读:语文阅读教学的重心
第六节 文章阅读:阅读研究的新领域
第一篇 文章阅读华夏传统
第一章 文章阅读传统论
第一节 “披文得意”“运思及物”——文章阅读特性论
第二节 “修身养性”“经国济世”——文章阅读价值论
第三节 “学一问一思一辨一行”——文章阅读过程论
第四节 “知人论世”“切己省察”——文章阅读原则论
第五节 “读者当约,阅者宜博”——文章阅读策略论
第六节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文章阅读方法论
第七节 “以意逆志”“易无达占”——文章阅读创造论
第八节 “苦读乐学”“自求自得”——文章阅读情志论
第二篇 文章阅读客体特性
第二章 文章言语感悟论
第一节 文章是多种语言符号的集合体
第二节 科学言语为主,文学言语为辅
第三节 篇章语感为范,理性直觉为能
第四节 外指内指兼容,精确模糊并收
第三章 文章思维操练论
第一节 文章是冶炼科学思维的大熔炉
第二节 抽象思维为主,形象思维为辅
第三节 灵感思维为魂,社会思维为凭
第四节 辩证思维为纲,系统思维为网
第四章 文章阅读时空论
第一节 文章阅读时间的限定性和速率性
第二节 文章阅读空间的开阔域与空白点
第三节 阅读神游的有轨性和越轨性
第三篇 文章阅读主体特质
第五章 文章读者类别论
第一节 作者的读者意识和读者的作者意识
第二节 想象读者、现实读者、完成读者
第三节 生活读者、学习读者、工作读者
第四节 特定读者、专业读者、大众读者
第六章 文章阅读心理论
第一节 实用阅读与审美阅读的心理定式
第二节 情感和想象在文章阅读中的地位
第三节 个体和群体对雅俗文章的阅读时尚
第四篇 文章
第七章 文章阅读过程论
第一节 认形阶段:辨体感言
第二节 取神阶段:人情得意
第三节 笃行阶段:运思及物
第八章 文章阅读方法论
第一节 精读法:朗读涵泳、疑问思辨、经验汇兑、八面受敌
第二节 略读法:默读浏览、提纲挈领、不求甚解、扩散参读
第三节 快读法:一目十行、循章归旨、意会神摄、思维导图
第九章 文章分体阅读论
第一节 新闻与报刊阅读法
第二节 史传与方志阅读法
第三节 公文与课本阅读法
第四节 论文和论著阅读法
第五节 科技应用文阅读法
第六节 教育应用文阅读法
第七节 经济应用文阅读法
第八节 法律应用文阅读法
第十章 文章职业阅读论
第一节 教师的导读和学者的研读
第二节 编辑的审读和出版的校读
第三节 广电的播读和翻译的译读、
第四节 干部的行读和秘书的辅读
第十一章 文章阅读鉴赏论
第一节 理智启迪为主,情感体验为辅
第二节 既须沉人共识,也要跳出商兑
第三节 “指他”与“涉己”的互相沟通
第四节 开掘思想精魂,追寻科学美质
第十二章 文章阅读创造论
第一节 追寻原意重构新义——文章阅读的创造性能
第二节 广泛继承高峰体验——文章阅读的创造基础
第三节 补充发挥反思批判——文章阅读的创造层次
第四节 解文、知人、论世、察己——文章阅读的创造空间
第五节 置换、组合、交汇、迁移——文章阅读的创造原理
第六节 准备、酝酿、明朗、验证——文章阅读的创造过程
第七节 互文生义断章取义——文章阅读的创造技法
第八节 见仁见智 多元有界——文章阅读的创造铁则
第十三章 文章误读病理论
第一节 文章误读、曲解的典型个案
第二节 划清个性化正解与自由化误读的界限
第四篇 文章阅读跨体策略
第十四章 文章跨体阅读论
第一节 适体阅读与跨体阅读
第二节 把文章当作文学来读
第三节 把文学当作文章来读
第四节 两栖文体的双重解读
附录建构《文章阅读学》的很好参照系
——龙协涛《文学阅读学》读书札记
后记
《文章教育学》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