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理性与效率

理性与效率

  • 字数: 300.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农业出版社
  • 作者: 晋洪涛
  • 出版日期: 2013-04-01
  • 商品条码: 978710917602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20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4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已经成为中国农业政策的基本目标和历届政府的工作重心。当前理论界关于中国长期粮食安全的主流思路是:依靠靠前外两个市场保障粮食安全,并利用靠前市场平衡靠前粮食生产波动。但是,这一思路的立足点是靠前生产能够保障粮食的基本供给。政府在制定粮食安全政策时,除了要考虑如何利用靠前市场熨平靠前粮食生产波动之外,更需要考虑如何加强靠前生产以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基于千家万户小农仍是当前中国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这一现实,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确保长期粮食安全的微观基础是提高小农户的粮食生产效率。
晋洪涛编著的《理性与效率--农户粮食生产行为研究》按照主流经济学的理性假设,农户粮食生产行为应该是理性且有效率。但是,与其他经济主体相比,农户所面临的约束条件更多,在不同环境下农户的理性目标和行为特征有着不同表现。同时,研究农户行为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是,农户既不是纯粹的消费者,也不是纯粹的生产者,而是一个消费单位和生产单位的综合体。因此,研究农户粮食生产行为必须考虑农户在当前阶段的理性目标和行为特征,以及农户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综合体”在粮食生产、消费、劳动力供给各方面的决策关联性。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就构成了本书的主题:当前中国农户的理性目标及其影响下的粮食生产行为特征与效率。《理性与效率--农户粮食生产行为研究》主体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靠前部分是关于农民理性问题的研究,构建了一个新的分析框架,讨论了小康阶段的农民理性目标和粮食生产行为特征。
第2章首先对经济学关于人类理性的认知进行了回顾,并指出“理性经济人“作为一种研究范式的合理性。通过对农民理性的分析,尤其是对“斯科特?波普金”命题的讨论,本书得出“农民是理性的”这一基本结论,他们的行为都是为了努力实现某种效用的优选化。
第3章在”理性农民”基本假定下构建了一个关于农民理性的新分析框架――家庭经济周期理性模型。本书把农户兼业行为进一步划分为农业外部兼业和农业内部兼业,将农户在农业和非农业之间从事跨产业生产经营活动界定为农业外部兼业,将农户在靠前产业内部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之间从事跨行业多元化生产经营活动界定为农业内部兼业,研究了两种兼业行为与农户家庭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农业外部兼业度与农户收入水平之间呈倒U关系”和“农业内部兼业度与农户收入水平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的假设。基于上述分析,本书以农户富裕度为主线,以权变的观点构建了家庭经济周期理性模型,按照收入水平将农户家庭发展周期划分为贫困、温饱、小康、富裕四个阶段,将各阶段农户的理性表现分别确定为生存理性、生活理性、收入理性和经济理性,并讨论了不同理性表现下农户的行为目标和特征。
第4章将家庭经济周期理性模型应用到农户粮食生产行为的分析。当前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整体上处于小康起步阶段。在此阶段,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农户的消费需求日趋多元化和商品化,生产生活方式也已社会化,因此现金收入优选化成为当前中国农户家庭的行为目标。在现金收入优选化目标下,农户粮食生产已从产量优选化转向“自给型”生产――满足家庭IZl粮所需即可,家庭粮食安全也由自我防范转向市场保障。针对河南农户粮食生产行为进行的典型调查,也验证了农户粮食生产的自给化趋势。
第二部分以粮食大省河南为例,对农户粮食生产、消费、劳动力供给三方面及其决策关联性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
第5章主要介绍了研究对象――河南农村固定观察点16个观察村和1 000个观察户的基本情况,并对16村千户粮食生产概况进行了总体分析。结果表明,观察村耕地面积呈现减少趋势,而农户职业分化也正在进行之中,农业劳动者尤其是纯务农者比例持续下降。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户正在向非农化方向发展。这一趋势反映在农户粮食生产行为上,主要表现为经营耕地农户的比率和种粮农户的比率逐年降低。
第6章对河南观察户的粮食生产和消费行为进行了联立考察。本章首先基于新古典经济学和新家庭经济学对农户粮食和消费行为之间的制约关系进行了理论研究,分析表明不同经济环境下,农户粮食生产和消费行为之间有着不同的关联性;在当前中国,由于存在着劳动市场和粮食市场(虽然并不完善),农户的粮食生产决策可以独立并先于消费决策进行,劳动和粮食相对价格的变化将影响到农户的粮食生产和消费决策。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受劳动市场实际工资率不断上升的影响,追求现金收入优选化的农户大幅减少粮食生产的劳动投入,之所以实现了粮食的稳产增产,主要是依靠技术进步下的单产水平提高;受收入水平提高的影响,在恩格尔定律作用下农户的口粮消费出现大幅下降;由于粮食相对价格下降,近年来农户开始将家庭粮食安全由自我防范推向市场保障,家庭粮食储备水平降低到较低水平。上述因素的综合作用虽然导致了观察户粮食商品率的上升,但农户家庭的粮食收支平衡已经趋向脆弱。
第7章从劳动力分配角度研究了农户粮食生产行为。本章首先基于新家庭经济学的观点着重从家庭成员性别分工视角对农户家庭的劳动力配置进行了理论分析。研究表明:在当前“男性外出务工、女性留守在家”的新分工模式下,中国农家女性正在越来越多地承担起家庭农业生产劳动: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女性支配时间的自由度增大,而劳动和粮食相对价格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农户家庭以及妇女的时间配置。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劳动市场实际工资率不断上升的环境下,农户家庭在农业和非农业之间的劳动时间分配以及家庭成员的性别分工,都呈现出由农业向非农业转移的趋势。由于技术进步而从农业生产中撤离出来的女性劳动力,在现金收入优选化理性目标引导下更多地将时间配置到非农就业,农户劳动力资源配置的非农化呈现加剧态势。
第三部分对农户粮食生产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小农户是否更有效率”的命题对于中国粮食生产具有很强的政策含义。本部分扩展了现有文献单纯以土地生产率衡量农业效率与农户规模之间关系的研究,而是从土地生产率、劳动用工生产率、劳动力生产率、成本利润率指标对河南观察户小麦、稻谷和玉米生产进行了全面的效率考察。实证结果表明,种植规模对三大粮食作物的生产效率均有显著影响,但是方向并不一致。这一结果表明,政府在制定粮食政策时必须要有针对性,针对不同粮食作物实施分类指导。
第四部分对本书的研究结论进行了概括并提出政策建议。本书所得出的研究结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靠前,农民的经济行为是理性的,农户粮食生产行为从根本上仍受理性支配,政府在制定粮食政策时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相信农民智慧;第二,在当前阶段,农民的行为理性表现为现金收入优选化,政府制定粮食政策时必须考虑农民的致富愿望;第三,由于粮食相对价格的下降,现金收入优选化理性指导下的农户开始将家庭粮食安全由自我防范推向市场保障,“自给化”成为当前农户粮食生产的基本特征,以劳动力为代表的农户家庭资源配置表现出典型的非农化趋势;第四,当前的粮食增产主要来源于农业科技进步下的单产水平提高,青壮年男性劳动力转移所形成的妇女化农业生产在当前并未影响到粮食生产,加快劳动力转移并不会影响粮食安全;第五,农户粮食生产目标和政府粮食安全目标并不接近一致,对于不同地区、不同规模农户而言,实现政府粮食安全目标的土地生产率与实现农民增收目标的劳动生产率、成本利润率之间可能存在冲突。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书针对如何确保中长期粮食安全提出了如下宏观政策建议
靠前,尊重小农户的粮食生产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小农户的种粮积极性。在现金收入优选化成为农户行为目标的条件下,政府应积极促进小规模农户融八市场,将农民增收的动机转化为现实的粮食生产行为,实现政府要粮和农民要钱的有机统一。
第二,努力消除农村中广泛存在的性别鸿沟,充分发挥女性劳动力的作用。农业政策的设计以及农业项目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女性的权利和参与,消除男性偏向,使女性和男性平等地获取人力资本和各种资源,从而在土地上使用和男性同样水平的投入品。
第三,重视技术进步在粮食生产中的作用,更广泛地使用以良种技术为代表的新生物技术,优先选择和发展“中间技术”。加快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构建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与多元化服务组织相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提高基层农技服务水平。
第四,加大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文化科技素质。解决城乡教育投入不均衡问题,重视农村基础教育,大幅增加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提高农村人力资本存量,尤其是要增女性人力资本投资。
第五,全面审视影响粮食生产的制度,从整体上统筹考虑有关政策。在土地产权方面,可以允许“长久不变”的土地承包使用权进行交易;在农地流转方面,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在劳动力转移方面,要进一步开放农民向城市的转移政策。
目录
《华村一家丛书》总序

前言
摘要
第1章导言
1.1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研究背景
1.1.2问题提出
1.1.3研究意义
1.2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研究目标
1.2.2研究内容
1.2.3框架安排
1.3研究假设与方法
1.3.1研究假设
1.3.2研究方法
1.3.3技术路线
1.4研究范围与对象
1.4.1概念界定
1.4.2研究对象
1.4.3数据来源
1.5研究的创新点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