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科举理学化-均田制崩溃以来的君民整和

科举理学化-均田制崩溃以来的君民整和

  •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 作者: 吴铮强 著
  • 出版日期: 2008-11-06
  • 商品条码: 9787532624690
  • 版次: 0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08
定价:¥2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科举理学化:均田制崩溃以来的君民整合》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
《科举理学化:均田制崩溃以来的君民整合》开宗明义,要讨论宋、明两代之间社会中介阶层的差异与联系:“宋代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是不是出现了什么问题,以至于明代需要出现了一个士绅阶层?明代士绅阶层的出现是历史的偶然,还是社会的自觉?是哪些社会力量因为什么目标而推动士绅阶层的形成?”……这些问题都能在《科举理学化:均田制崩溃以来的君民整合》找到答案。
以往研究多关注于明清士绅阶层的特性与社会功能,较少追究他们的“出身”。近年域外有学者提出南宋时期精英阶层放弃追求全国性政治权力,转向巩固其地方权力基础的“精英地方化”的说法,仅管颇多纰漏,笃信者不少。但关于南宋“地方化”了的精英与明清士绅阶层之间的承续关系,持此论者也欲言而止,未能形成前后联系明晰的逻辑结构。
作者简介
吴铮强,1977年生,浙江海宁人。2006年6月获浙江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浙江大学历史系讲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宋代历史和中国社会史。已在《社会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数篇。
目录
序言
第一章问题与学术史
第一节中国古代的君民关系问题
(一)富人为天子养小民:从叶适《民事》谈起
(二)周秦之变:两种不同的君民关系
(三)士族与皇权:两种君民关系的混溶
(四)游牧民族入主中原
(五)均田、府兵与科举
(六)均田制的崩溃
(七)藩镇与游民

第二节学术回顾
(一)阶级国家论
(二)特殊阶级论
(三)费孝通的观点
(四)氏族残余论
(五)公共领域论
(六)结构功能主义的观点
小结

第二章游民政权与富民社会
第一节五代、宋朝政权集团的游民性
(一)五代职业军人的游民性
(二)五代政权中的游侠与游士
(三)“致富贵”或“发迹变泰”
(四)十国政权与“土豪层”

第二节富民主导的乡村秩序
(一)“田制不立”与“官户特权”
(二)富民主导的乡村社会
(三)土豪与乡村鬼神文化
(四)君民博弈与代理层的出现

第三节传统官僚家庭在五代的命运
(一)依附于政权
(二)回归乡村社会
(三)小家庭与宗族组织
小结

第三章科举制度与君民分离
第一节宋代科举与五代政治
(一)五代两套文官系统的并存
(二)幕职官与宋代科举制度
(三)召试草泽制度
(四)科举与游侠

第二节科举与士人的游民化
(一)无恒产者的科举
(二)科举与“共保富贵”
(三)落第者的叛逆
(四)个案研究:范寥其人

第三节科举与乡村社会
(一)科举对乡村秩序的破坏
(二)乡村社会的科举策略
小结

第四章北宋:学校取士与君民整合
第一节理想中的君民关系
(一)井田论与民兵论
(二)教化与选举:学校的整合功能

第二节学校取士与北宋科举改革方案
(一)另立士权的学校方案
(二)官学教育方案
(三)维护皇权的两种意见

第三节北宋的学校取士制度
(一)真宗、仁宗朝的兴学校
(二)元丰三舍法
(三)徽宗朝的学校取士
小结

第五章南宋以来:科举理学化与君民整合l
第一节理学与君民整合
(一)理学的社会整合方案
(二)理学与君主
(三)理学与乡村社会

第二节科举理学化
(一)对学校教育主导权的争取
(二)科举理学化
(三)乡村社会科举观念的理学化

第三节从元到明:科举、理学与君民关系
(一)元朝与理学
(二)明朝理学的制度化
结论
附录
附表一宋代士人自进举例
附表二宋代落第者军功自进举例
史料
参考书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