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精神家园:新文化论纲

精神家园:新文化论纲

  • 字数: 30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黄山书社
  • 作者: 李德顺 孙伟平 孙美堂 著
  • 出版日期: 2010-10-01
  • 商品条码: 978753165483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46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4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精神家园:新文化论纲》:文化是通过“人化”和“化人”建立起来的家园,像生命一样,文化不是“活”的,而且人们对自己的家园有不呆剥夺的权利和责任。
内容简介
《精神家园:新文化论纲》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文化概论;中篇中华文化论:下篇文化建设论。上篇在前人已把文化理解为人的“生活样式”基础上,进一步将文化的本质规定为“人化”,包括对人自己的人化即“化人”,从哲学层面较系统地阐述了大文化观的基本内容和观点,可谓是一种探索文化学原理体系的尝试。其中突出强调了文化的主体I生以及人的文化权利和责任。
中篇以当代中华文化主体的视角,并结合中国人和中华民族的历史境遇,对中华传统文化中若干基本理念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察和反思,以负责任的态度,着重就其实践效果和情理得失作出了自己的分析和评述,表达了对于中华文化的一种当代自我认识。
下篇着眼于中华民族振兴和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建设,探讨了中国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大文化领域走向现代化所面临的机遇、条件、问题和挑战,对于如何避免转型中的失误,以实现中华文化的现代化和真正复兴,坦率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作者简介
李德顺,1945年生于黑龙江,祖籍河北。哲学博士。现任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人文学院名誉院长、学报主编。著有:《伟大的认识工具》(1981),《价值论》(1987,2007再版),《价值新论》(1993),《选择的自我》(1996),《立言录》(1998),《话语的圈套》(1999),《邓小平人民主体价值观思想研究》(2004),《道德价值论》(与孙伟平合作,2005),《与改革同行》(2008)等。
孙伟平,1966年1月生于湖南常德。1996年6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价值论、伦理学研究。主持或参与承担了8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9项省部级课题。已出版个人专著8部,合著10部,参编15部,译著2部,发表论文、译文200多篇。出版著作主要有:《事实与价值》《史蒂文森》《赫尔》《伦理学之后——现代西方元伦理学思想》《价值哲学方法论》《价值论转向——现代哲学的困境与出路》《价值差异与和谐——全球化与东亚价值观》等。著作和论文多次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
孙美堂,1956年生,籍贯湖北。哲学博士,现为中国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副院长。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哲学、文化哲学等领域的研究。出版著作(含合著)9本,译著(含合译)3本,发表论文60多篇。主要著作有:《文化价值论》《文化价值的元理论研究》《哲学新论》《维特根斯坦》《伦理学问题》等。
目录
导言 文化与人的精神家园
上篇 文化概论
第一章 文化是什么
一、文化即“人化
二、以文“化人
三、双向生成的人生之旅
四、实践造就文化
五、文化解读的“文本

第二章 文化的基市形态
一、物质文化:器物和经济
二、精神文化:知、情、意
三、制度文化:权利的结构与规则

第三章 文化样式的“多”与“一”
一、主体:文化多样化的根据
二、多样性统一的民族文化
三、主文化和亚文化
四、世界文化的多元格局
五、“文化趋同”的神话和现实

第四章 文化的“品”和“位
一、“雅俗之争”的困惑
二、重新定位:文化的生产与消费
三、知识分子与精神生产
四、文化绿洲与文化沙漠

第五章 文化的“命”和“运
一、文化的空间、时间和生命力
二、文化的进化和退化
三、传统:民族文化的生命形态
四、文化命运的尺度

中篇 中华文化论
第六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一、“人”的定位
二、义利与名实
三、情理与法度

第七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品格
一、道器之辩:生活境界的追求
二、体用之辩:文化认同的困惑
三、知行之辩:思维方式的导向
四、阴阳刚柔:文化气质的得失

第八章 中国传统文化的多重性质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面貌与倾向
二、传统文化精神的反思
三、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下篇 文化建设论
第九章 中国文化:挑战与出路
一、现代化的历程与文化现代化
二、全球化及其文化效应
三、市场经济与文化“沙漠化”的警示
四、文化发展的三大导向之争

第十章 富强:物质文化现代化
一、社会发展的文化反思
二、市场经济的规则与价值基础
三、高科技、知识经济与文化产业
四、生态文明: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十一章 民主:制度文化现代化
一、人权:以人为本的现代理念
二、民主:现代制度文化的实质
三、法治:民主原则的制度化

第十二章 文明:精神文化现代化
一、价值观念的变革与重建
二、科学和教育:为了人的价值
三、道德:从情感到理性
结语走向全球互动的中国文化
主要参考文献
全书图片说明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