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
  • 作者: 孙正军
  • 商品条码: 9787300332680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页数: 324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教材系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学情进行编写,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弘扬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教材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为“国学常识二十讲”,中编为“经典导读十二部”,下编为“诗文背诵二百篇”。上编“国学常识二十讲”部分,分经、史、子、集对国学四部的数十个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旨在以线串珠,或温故旧题,或探求新知,以期让学生对国学知识能有更进一步的了解。中编为“经典导读十二部”,以经、史、子、集为序重点介绍了十二部经典。分别为经部《诗经》《论语》《孟子》,史部《史记》《汉书》《三国志》,子部《老子》《庄子》,集部《楚辞》《陶渊明集》《文心雕龙》《二十四诗品》。此编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进入经典阅读的门径,把握经典学习的重点,激发学生对国学经典的阅读兴趣。下编“诗文背诵二百篇”,选取了自先秦《诗经》到清代作家的经典诗文。编选此编的目的是为学生每周的国学晨读提供范文,所选内容有诗词、曲赋,以及历代简短精妙文,近二百篇。篇中既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也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慈母之爱,还有“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审美情致。经典的阅读,不期一蹴而就,贵在持之以恒。每日晨读背诵涵泳,体味诗境,积之时日,自可澡雪精神,陶冶情操。
教材具有突出传统文化特色、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学习内容丰富多样、厚植学生家国情怀等特点,对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提升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
孙正军,教授,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教务处处长,主要从事《国学经典》《大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工作。主持与参与国家级及省级教科研项目20余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编教材3部、副主编教材1部。现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专家库成员,省级教学名师,省级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领衔人,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获得者,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与一等奖主持人,安徽省教育厅职业教育改革专家库成员,安徽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文学协会常务理事。
精彩导读
“四史”,也称“前四史”,属于“二十四史”中的前四部,分别是《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前四史”在“二十四”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史记》《汉书》《后汉书》开创了正史的编写体例,叙事生动,文笔优美,取材严谨,对后世史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史记》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书》、《太史公记》或《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十余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等)。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例撰写。刘向等人认为司马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汉书·司马迁传赞》)。梁启超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二、《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前206年),下至新莽地皇四年(23年)的史事。《汉书》体例上承袭《史记》,只是改“书”为“志”,把“世家”并入“列传”,全书有十二帝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余万字。其中,《汉书》八表由班固之妹班昭补写而成,《天文志》由马续补写。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在叙事方面,《汉书》的特点是注重史事的系统、完备,凡事力求有始有终,记述明白。这为我们了解、研究西汉历史,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至今,研究西汉历史,《汉书》仍是极为重要的史料。
在体裁方面,《汉书》与《史记》同为纪传体史书。不同的是,《史记》起于传说“三皇五帝”,止于汉武帝时代,是一部通史;而《汉书》却是专一记述西汉一朝史事的断代史。这种纪传体的断代史体裁,是班固的创造。以后历代的“正史”都采用了这种体裁。这是班固对于我国史学的重大贡献。
三、《后汉书》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
《后汉书》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范晔原计划作十志,未及完成。今本《后汉书》中的八志三十卷,是南朝梁刘昭从司马彪的《续汉书》中抽出来补进去的。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一百九十五年的史事。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例如,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东汉从和帝开始,连续有六个太后临朝,把她们的活动写成纪的形式,既名正言顺,又能准确地反映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又如,在人物类传方面,他结合东汉社会的特点,又创制了前代史书中所没有的党锢、宦者、文苑、独行、逸民、方术、列女等七种新的类传。
四、《三国志》
《三国志》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三国时期的曹魏、蜀汉、东吴的历史。此书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之间六十年的历史。其中,《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共六十五卷。
《三国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为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三国志》是以魏为正统,为曹操、曹丕、曹叡分别写了武帝纪、文帝纪、明帝纪;而《蜀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刘禅为后主传;《吴书》记孙权为吴主传,记孙亮、孙休、孙皓为三嗣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
《三国志》取材精审,作者对史实经过认真的考订、慎重的选择,对于不可靠的资料进行了严格的审核,不妄加评论和编写。这虽使《三国志》拥有文辞简约的特点,但也造成关键人物记载史料不足的缺点。南朝宋文帝时,中书郎裴松之为之作注,“兼采众书,补注其阙”(《史通·古今正史篇》),使内容充实了不少。裴松之的注中,引用的书籍多至二百一十余种,几乎有关三国的重要史料都在注中保存下来,史料价值极高。
目录
上编 国学常识二十讲
第一章 国学概念
第1讲 国学
第2讲 经史子集
第二章 经部常识
第3讲 经学
第4讲 小学 六书
第5讲 五经 四书
第6讲 十三经
第三章 史部常识
第7讲 正史 别史 杂史 野史
第8讲 编年体 纪传体 纪事本末体
第9讲 四史
第10讲 二十四史
第四章 子部常识
第11讲 诸子
第12讲 儒家
第13讲 道家
第五章 集部常识
第14讲 古体诗与近体诗
第15讲 骈文与古文
第16讲 诗言志与文以载道
第17讲 兴观群怨
第18讲 唐诗
第19讲 宋词
第20讲 元曲

中编 经典导读十二部
第一章 经部
第1部 《诗经》
第2部 《论语》
第3部 《孟子》
第二章 史部
第4部 《史记》
第5部 《汉书》
第6部 《三国志》
第三章 子部
第7部 《老子》
第8部 《庄子》
第四章 集部
第9部 《楚辞》
第10部 《陶渊明集》
第11部 《文心雕龙》
第12部 《二十四诗品》

下编 诗文背诵二百篇
第一章 先秦两汉诗文
《诗经》
伯兮
桃夭
《楚辞》
离骚(节选)
湘夫人
《论语》
《论语》(一组)
《孟子》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老子》
第二章
第七十七章
《庄子》
秋水(节选)
汉乐府民歌
战城南
十五从军征
《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
迢迢牵牛星
西北有高楼
司马迁
垓下之围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诗歌
曹操
短歌行(其一)
龟虽寿
曹丕
燕歌行(其一)
曹植
白马篇
七哀
王璨
七哀诗(其一)
陈琳
饮马长城窟行
阮籍
咏怀诗(其一)
左思
咏史诗(其二)
陶渊明
归园田居(其一)
饮酒(其五)
杂诗(其一)
谢灵运
登池上楼
鲍照
代出自蓟北门行
谢朓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南北朝民歌
西洲曲
敕勒歌
木兰诗
第三章 唐诗
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
孟浩然
夏日南亭怀辛大
过故人庄
王维
终南别业
山居秋暝
终南山
使至塞上
高适
燕歌行
别董大
岑参
逢入京使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王昌龄
出塞
崔颢
黄鹤楼
李白
将进酒
梦游天姥吟留别
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月下独酌
杜甫
望岳
蜀相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李益
夜上受降城闻笛
孟郊
游子吟
刘禹锡
石头城
乌衣巷
李贺
金铜仙人辞汉歌(并序)
白居易
长恨歌
钱塘湖春行
杜牧
泊秦淮
秋夕
李商隐
夜雨寄北
锦瑟
无题
高骈
山亭夏日
第四章 唐五代词
李白
菩萨蛮
忆秦娥
张志和
渔歌子
白居易
忆江南(其一)
忆江南(其二)
温庭筠
菩萨蛮
梦江南
韦庄
菩萨蛮
冯延巳
谒金门
李璟
摊破浣溪沙
李煜
乌夜啼
虞美人
第五章 宋诗
林逋
山园小梅(其一)
欧阳修
戏答元珍
王安石
书湖阴先生壁
登飞来峰
程颢
春日偶成
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
惠崇春江晚景
黄庭坚
登快阁
陆游
临安春雨初霁
书愤
杨万里
闲居初夏午睡起
朱熹
春日
赵师秀
约客
文天祥
过零丁洋
第六章 宋词
范仲淹
苏幕遮
晏殊
浣溪沙
蝶恋花
欧阳修
踏莎行
柳永
雨霖铃
蝶恋花
晏几道
临江仙
苏轼
水调歌头
蝶恋花
卜算子
黄庭坚
清平乐
秦观
满庭芳
贺铸
青玉案
岳飞
满江红
陆游
钗头凤
辛弃疾
破阵子
李清照
点绛唇
声声慢
第七章 元曲
白朴
【越调】天净沙·春
盍西村
【越调】小桃红·江岸水灯
卢挚
【双调】殿前欢·酒杯浓
陈草庵
【中吕】山坡羊· 叹世
马致远
【越调】天净沙·秋思
郑光祖
【双调】蟾宫曲·梦中作
刘时中
【双调】折桂令·渔
徐再思
【双调】蟾宫曲·春情
王实甫
【正宫】端正好·长亭送别
元好问
【双调】小圣乐·骤雨打新荷
薛昂夫
【双调】庆东原·西皋亭适兴
宋方壶
【中吕】山坡羊·道情
奥敦周卿
【双调】蟾宫曲·咏西湖
关汉卿
【南吕】四块玉·别情
乔吉
【中吕】满庭芳·渔父词

第八章 元诗
萨都剌
闽城岁暮
虞集
挽文丞相
揭傒斯
寒夜
王冕
墨梅
倪瓒
桂花
第九章 明清诗
于谦
石灰吟
刘伯温
五月十九日大雨
夏完淳
别云间
王世贞
登太白楼
袁枚

所见
马嵬
林则徐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二)
谭嗣同
狱中壁题
沈德潜
过许州
龚自珍
乙亥杂诗(其五)
赵翼
论诗五首(其二)
郑燮
竹石
秋瑾
对酒
第十章 明清词
杨慎
临江仙
徐有贞
中秋月
文征明
念奴娇
王士祯
浣溪沙
纳兰性德
长相思
木兰花
画堂春
采桑子
第十一章 简短精妙文
礼记
大道之行也
山海经
精卫填海
诸葛亮
诫子书
王羲之
兰亭集序
陶渊明
五柳先生传
江淹
别赋
吴均
与朱元思书
刘义庆
王子猷雪夜访戴
郦道元
江水
王勃
滕王阁序
李白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刘禹锡
陋室铭
周敦颐
爱莲说
欧阳修
秋声赋
归有光
项脊轩志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