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探新

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探新

本书的亮点是对国内外诸多经典理论和实践模式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指导与启示进行了非常全面的梳理与分析,包括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阿德勒的人格发展理论、马斯洛和普林格尔的“需要”理论、诺丁斯的“关心”伦理、爱默生的“个人主义”思想、巴格莱为代表的要素主义哲学、欧文的性格养成学说、陈鹤琴的社会教育理论和实践、张宗麟的社会教育理论和实践、鲁洁的德育思想,以及蒙台梭利教育、瑞吉欧教育和华德福教育等。
  • 字数: 20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嵇珺 著
  • 出版日期: 2021-09-01
  • 商品条码: 978756514944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30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基于当下国家积极推行优化生育政策的背景和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薄弱的现状,在更加注重培养儿童健康的人格、稳定的情绪、良好的社会品质,共建彼此尊重、互助、和谐关系的新时代,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书立足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现状,梳理历史、拓展理论、观照实践,为探寻适宜的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更好地促进我国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做了极具价值的探索。 邀请您一起踏上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探新之旅!
内容简介
基于当下国家积极推行优化生育政策的背景和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薄弱的现状,在更加注重培养儿童健康的人格、稳定的情绪、良好的社会品质,共建彼此尊重、互助、和谐关系的新时代,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书立足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现状,梳理历史、拓展理论、观照实践,为探寻适宜的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更好地促进我国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做了极具价值的探索。
作者简介
嵇珺,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专业。主要研究和实践领域: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儿童心理咨询(擅长沙盘游戏治疗和艺术治疗),蒙台梭利教育。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人社部认证高级沙盘游戏治疗师,中国教育学会认证3-6岁蒙台梭利教师,台湾大学心理学系高级访问学者,并赴美国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大学、加州州立大学参访学习。曾获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出版译著《学前教师技能》。
目录
来路与归途(代序)刘晶波
绪论
第一章 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概述
第一节 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
一、我国儿童社会性发展现状
二、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性
第二节 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概述
一、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含义
二、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目标
三、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内容
四、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第二章 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历史的探寻
一、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发展概况
二、20世纪50年代~2l世纪我国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演变过程
第二节 现状的考察
一、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地位的边缘化
二、社会领域教育目标的不适宜
三、社会领域教育内容的不适宜
四、社会领域教育方法的不适宜
第三章 儿童社会性发展相关理论与实践模式
第一节 理论基础辨析
一、埃里克森(E.H.Eriksorl)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其启示
二、班杜拉(Albert 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及其启示
三、阿德勒(Alfred Adler)的人格理论及其启示
四、马斯洛(Maslow)和普林格尔(Pringle)的“需要”理论及其启示
五、诺丁斯(Noddings)的“关心”伦理及其启示
六、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的“个人主义”思想及其启示
七、巴格莱(William Chandler Bagley)为代表的要素主义哲学及其启示
八、欧文(Robert Owen)的“性格养成学说”及其启示 ¨
九、陈鹤琴的社会性教育理论、实践及其启示
十、张宗麟的社会性教育的思想、实践及其启示
十一、鲁洁的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第二节 实践模式的借鉴
一、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教育模式及其贡献
二、瑞吉欧(Reggio)教育模式及其贡献
三、华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模式及其贡献
第四章 适宜性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建构
第一节 何为适宜
一、“适宜”的中文释义
二、发展适宜性实践(DAP)中的“适宜”
第二节 理论基础和实践模式对社会领域教育的价值和启示
第三节 适宜性幼儿园社会领域教育的建构
一、适宜的原则
二、适宜的目标
三、适宜的内容
四、适宜的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