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

全新改写五万字,新增三十余幅插图 著名学者张宏杰 独特视角建构中国通史 专制制度的演进导致国民性格劣化 鲁迅、柏杨、龙应台,一代代精英反思、批判、痛骂甚至诅咒国民劣根性 梁启超、陈独秀、胡适,各派知识分子苦心积虑,提出种种国民性改造方案 为何“国人素质太低”之音仍然不绝于耳? 近百年来我们错过了什么?“国民劣根性”的改造从哪里开始?
  • 字数: 250000
  • 装帧: 简装
  •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 作者: 张宏杰 著
  • 出版日期: 2016-08-01
  • 商品条码: 9787540476861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320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4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首版畅销二十万册,全新改写五万字,加入最新研究成果,新增三十余幅插图,回馈读者! 2.葛剑雄、秦晖、马勇、张鸣四大学者阅后诚挚推荐,著名学者张宏杰十余年精心研究,解构国民性的演变与未来。    3.这是一部全新视角的中国通史。中国人的品质,春秋时清澈刚健,唐宋时雍容文雅,明清时则奴性和流氓气十足,专制制度的演进导致国民性格劣化。     4. 鲁迅、柏杨、龙应台,一代代精英反思、批判、痛骂甚至诅咒国民劣根性。     梁启超、陈独秀、胡适,各派知识分子苦心积虑,提出种种国民性改造方案。     为何“国人素质太低”之音仍然不绝于耳?     近百年来我们错过了什么?“国民劣根性”的改造从哪里开始?本书全面解读。     5.中国国民性劣化的根源在于制度建设与国民性改造之不同步。中国人身上并没有“过滤性病菌”,要改造国民性,必须从制度方面去努力!
内容简介
国民性并非一成不变的,从春秋到唐宋,再到明清,中国人性格如同瀑布一样,飞流直下,越来越恶化。春秋时代中国人单纯淳朴;唐代人雄健阳光,有尚武精神;进入明清之后,流氓气越来越重。而此流变与专制制度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通过世界视野中对中国国民性的观察和历史视角下对中国国民性演变过程的剖析,作者认为是落后的制度造成了中国人的劣根性。近代以来,从梁启超、鲁迅到毛泽东等人,为改造国民性都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但收效甚微,其根源在于制度建设与国民性改造之不同步。中国人身上并没有“过滤性病菌”,要改造国民性,必须从制度方面去努力。
作者简介
张宏杰,蒙古族,1972 年生于辽宁。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著有《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等。曾在《百家讲坛》主讲《成败论乾隆》。大型纪录片《楚国八百年》总撰稿。 信箱:zhj1368@163.com 微博:http://weibo.com/zhjwb 已出版作品目录: 《千年悖论》 《坐天下》(第一版名为《坐天下很累》) 《中国人的性格历程》 《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饥饿的盛世》(第一版名为《乾隆皇帝的十张面孔》) 《给曾国藩算算账》(京官时期) 《给曾国藩算算账》(湘军及总督时期) 《张宏杰讲乾隆成败》 《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 《顽疾: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 《朱元璋传》
目录
目 录 自序 /001 第一编 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 第一章 爱罗先珂和李鸿章/ 003 第二章 国民性会变吗?/ 015 第三章 春秋时代的“贵族精神”/ 024 第四章 不可复制的“黄金时代”/ 038 第五章 贵族精神的遗失/ 044 第六章 淳朴未泯的“汉人”/ 051 第七章 不可再现的魏晋风流/ 059 第八章 大唐的雄健与阳光/ 069 第九章 平民的盛世:宋代/ 080 第一节·文弱的宋朝/ 080 第二节·平民社会的崛起/ 090 第十章 铁骑踏断民族脊梁/ 108 第一节·天翻地覆/ 108 第二节·承上启下/ 120 第十一章 “流氓化”的大明王朝/ 131 第十二章 清代:世人皆为奴隶/ 145 第二编 中国国民性探源 第十三章 先秦:专制的源头/ 157 第一节·寻根溯源/ 157 第二节·中西文化差异的第一推动力/ 169 第三节·王的出现/ 187 第四节·中国独特性的起源/ 206 第十四章 秦始皇:历史下的蛋/ 215 第一节·强悍的男人/ 215 第二节·统一运动的最后一棒/ 225 第三节·专制构想的执行者/ 235 第四节·君主专制制度的分娩过程:战国改革运动/ 245 第三编 中国国民性改造史 第十五章 梁启超:国民性改造的奠基人/ 265 第十六章 鲁迅:国民性改造运动的旗手/ 269 第十七章 胡适的改良国民性思路/ 277 第十八章 胡适的渐进式改造路径/ 283 第十九章 “思想革命”式的国民性改造之路 / 295 后记 /306
摘要
自 序 前几日,我乘公共汽车去农村。农村青壮大都打工去了,沿途停车上来的多是走亲访友的蹒跚老人。这些老人乘车大都以同样奇怪的姿态:他们蜷进座位的角落,枯瘦的手紧紧锁住边上的栏杆。那几个坐在过道包袱上的老太太神色更加紧张,她们尽量把自己的身体蜷缩到最小,眼睛不安地盯在地板上,一旦有谁上下车从她们身边经过时,她们都毫无必要地颤颤巍巍地把小脚盘起来让路,人过去许久才小心翼翼地放下来。 这就是传统的中国农民的典型神态:在自己熟悉的一亩三分地之外,他们永远是紧张的、怯懦的,似乎周围充满不可测的危险。 我想起了作家关仁山讲过的一个故事:在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在河北滦县进行扫荡。他们把一个村子三百多口人集中起来,叫他们挖一个大坑。村民们知道这个坑是用来埋葬自己的,然而还是一锹一镐,认认真真地挖好了这个坑。然后,三百多人全部被枪杀,埋在这个坑里。 抗日战争过去六十多年了,我们在电视上还是能看到这样的新闻:一个歹徒,两天之内,仅凭手里的一把小小的水果刀,就能在长途客车上,当着大家的面连续强奸几个女孩,全车乘客,包括其中一个女孩的亲哥哥,都一言不发。 汉语里有一个独特的词——“顺民”,我不知道还有哪个民族的语言里有。那些农村老太太的神态,就是“顺民神态”。这种“顺民神态”告诉你,他们准备在任何公权力、暴力和不合理现象面前低头。无论什么时候,他们都会选择顺从,而不是反抗。 是什么,造就了中国人独一无二的“顺民性格”? 是中国独特的历史和独特的政治文化。 黑格尔说中国是个“停滞的帝国”,汤因比说中国几千年里处于“僵化状态”。如果因此而认为中国的传统社会没有发展,那无疑是错误的。几千年的中国史其实就是一部专制技术发展史。 专制制度是世界上最自私的一种制度。为了让这一家一姓能够千秋万代享有全天下的膏脂,它尽最大可能地压缩社会其他人群的权利和利益,尽最大可能地消灭一切对专有权力的觊觎和挑战,尽最大可能地维持稳定,保持现状,防止社会发展变化。套用鲁迅在《春末闲谈》中的比喻,专制技术就是掠夺者刺在中国社会神经上的一根毒针,它使得中国社会麻痹、僵化,失去反抗力,以利于它肆无忌惮地敲骨吸髓。 因此中华民族最大的发明创造不是“四大发明”,而是专制技术。这一技术,有高深的理论,有精密的设计,有庞大的体系。从韩非子到董仲舒,它背后有许多理论提供者。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确立郡县制度,是这一技术大规模应用的开始。汉武帝“独尊儒术”给秦始皇创立的硬制度,配合上了非常适用的意识形态体系。唐太宗完善了科举制度,把社会的智力资源统一到“皓首穷经”这一条路上来,有力地从制度上控制住了知识分子的头脑。清代诸君则大兴文字狱,在人们头脑里直接建立监狱,终于把专制制度推上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峰。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停滞”“僵化”,正是专制制度所要达到的目标,正反映了专制技术不断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孟德斯鸠说:“中国是一个专制的国家,专制的原则是恐怖,专制的目的是平静。”(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因此专制技术发展史的另一面,或者说这种技术成果的体现,就是一部漫长曲折的国民性演变史。 今天的中国正处在新旧交汇的河口,传统与现代,在各个层次交错重叠。从表面上看,或者用一句学术术语,从“器物层面”上看,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是全面西化了。西服领带早已取代了长袍马褂,大巴和小汽车取代了马车和轿子。在“文化大革命”把“四旧”破坏殆尽的基础上,我们再以现代化的名义,扫荡掉古老民居,建起一幢幢面目雷同的钢筋水泥大厦。但是,这仅仅是表象。改造一座城市远比改变一个头脑容易。请问,我们那些坐奥迪、用笔记本电脑的官员,他们跑官、买官、贪污腐败的方式,和明清那些坐八抬大轿的官僚,有什么根本的区别吗?我们那些施用化肥、使用含激素饲料、每天晚上在电视前兴高采烈地看《康熙王朝》的农民父兄,在政府、权力和暴力面前的表情,和秦汉时代,有什么不同吗? 在现代化的外衣之下,传统中国的内核正在如几千年前一样安详地、不动声色地可怕地静静旋转。这种传统与现代的交错,造成了中国社会的变幻莫测、光怪陆离。这种错综复杂,不但让外国人迷惑,也让中国人眩晕。世界诸重要国家中,只有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最为崎岖曲折,多次重复缴纳高昂的学费,依然在同一个地方不断跌倒。西方国家的事物移植到中国,似乎逃不了被染上“中国特色”的命运。到现在为止,在中国人与中国人的面对面斗争中,成功者无一不是更“中国”的人。在晚清,慈禧太后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斗争中,那个深懂中国权力运作机要的老太太胜了。在民国初,从海外回来的孙中山被土生土长的官僚袁世凯轻而易举地打败了。 因此,认识清楚古老中国的内核,是生存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必须做的。这是我们走下去的前提和基础。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