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媒介批评(第十七辑)

媒介批评(第十七辑)

21世纪的前卫批判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张柠,柳珊主编 著
  • 出版日期: 2024-09-01
  • 商品条码: 978755987246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出版年份: 2024
定价:¥6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不仅出现了能代替人手、人脚、人眼、人耳的机器智能,而且还诞生了能替代人类思维的ChatGPT、Sora等各类数字智能,人体借助媒介已经延伸到了人类甚至都不那么情愿的地步,猜疑、恐慌情绪四处蔓延,争议之声不断。本辑核心话题“媒介新思维”既是针对这种情况做出的回应,也是为了纪念“媒介”一词走进公众生活60年,给学者们提供一个跨学科反思媒介的平台。
内容简介
《媒介批评》(第十七辑)核心话题为人工智能与中国媒介化社会发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更新迭代,人类的社会生活正在深刻地裂变:人工智能只是无生命的工具吗?它是一种全新的传播主体吗?它会带来怎样的传播新图景?……这些问题已成为技术迭代背景下媒介文化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本书以人工智能为切入,关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媒介文化发展的新问题,揭示人工智能技术跃迁带来的人与技术关系的变迁,探讨人工智能的兴起对中国媒介化社会发展的影响。本书关注的其他话题还包括艺术批评、图像与视觉文化、新媒介学理研究、新媒介实证研究等。
作者简介
"张柠,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史、文化理论与文化批评,学术著作有《叙事的智慧》等。 柳珊,同济大学艺术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录
"核心话题:媒介新思维 作为媒介的Persona:现代性的情感困境及其三重出路∕姜宇辉 AI挑战下的人文信念和创意写作∕张柠 人机共生社会的韧性系统研究:嬗变、机制与根源∕由芳  付倩文 睡眠如何成为一个媒介研究问题———基于对睡眠研究的历史梳理∕陈荣 新媒介学理 媒介事件、摄影观测与科学启蒙———晚清报刊中的“金星凌日”∕闫爱华 居高声自远,亦需藉秋风:拉扎斯菲尔德在社会学中的声誉类型与强度变迁∕李孝祥  党文浩 空间转译与意义争夺:洗浴中心的传播型构与媒介实践———基于沈阳“老姐妹团”媒介化交往的民族志研究∕黄皓宇 探寻地方:基于人—媒介—地方关系的城市空间情感想象及发展路径研究———以短视频中的东北早市为例∕董丽雪  周维 从数字负担到主体实践:乡村媒介化治理的数字劳动异化及其应对∕张唐彪  张玥 影像批评 晚清民初“辱华电影”的视觉表征与话语冲突(1897—1927)∕陈希洋 肉体重生与精神猝死———论网络“重生剧”的主题与结构∕林芳毅 对抗南来话语与书写香港经验———《华字日报》“艺坛”副刊与战时香港本土电影批评∕李玲玲 谁是“正确”爱人:双重管窥下情感关系的客体化与科学化———以婚姻纪实观察综艺《再见爱人》为例∕程惠子 《热辣滚烫》的叙事性研究∕陈雪颖 一种描述 技术时代的非虚构新闻写作∕柳珊  张宏睿 媒介仪式视角下液态监视对数字时代性别平等的形塑∕张岩  周桂羽 “十七年”小说中的历史镜像与修辞策略∕董外平 “中国债务陷阱论”海外涉华负面舆论的叙事批判∕薛念文  矫雨航 图像与视觉文化 视听文艺传播的道德原则∕庚钟银 娱乐何为:真人秀直播观看与粉丝日常生活∕甘庆超  孙信茹 音乐选秀节目中青年参赛者的成名想象及其劳动实践∕薛翔  李淼 智媒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听传播创新研究∕郑海昊  赵芯懿 触屏时代的操作性图像、具身观看及手势控制———对“刷手机”现象的媒介考古学分析∕原百玲 编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