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当代建构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当代建构

  • 字数: 258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作者: 胡亚敏 著 胡亚敏 编
  • 出版日期: 2020-05-01
  • 商品条码: 978701021959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6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7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作为一个正在形成的批评模式,有责任向世界推出一批具有自身理论特色的概念和话题。本书致力于阐发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理论特质,提炼和阐发了人民、民族、政治、实践等多个标志性概念作为中国形态的理论基石,并对当代社会出现的文化现象和问题如文学与高科技、文学与资本、文学批评的价值判断等作了深入研究和理论应对。这些概念和问题各有侧重又互相交织,围绕人的全面解放这一中国形态的核心,构成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中国形态区别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其他形态的显著特征。
作者简介
胡亚敏,女,1954年生,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教育部、中组部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马列文论研究会法人代表兼副会长。研究方向为文学批评、马克思主义文论、比较文学和叙事理论。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项目7项,出版论著、译著和教材12部,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和省部级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人民——中国形态的出发点和归宿
第一节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
一、马克思恩格斯论人民
二、列宁论人民
第二节 中国形态的人民观
一、中国形态的人民内涵
二、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是中国形态的基石
第三节 中国形态人民概念的改善和拓展
一、文学与人民关系再审视
二、人民概念的复杂性
三、文学与人民的互动与互塑
第二章 民族——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形态的新维度
第一节 民族概念辨析
一、Nation及其相关概念
二、Nation与中华民族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民族
一、民族和阶级
二、民族和国际主义
第三节 中国形态的民族观
一、为民族概念正名
二、中国形态的民族观新释
第四节 中国形态的民族维度
一、民族维度的研究立场
二、民族维度与文学的民族精神
第三章 中国形态政治维度的重建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政治与文学
一、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
二、马克思恩格斯文学批评中的政治维度
第二节 中国形态文学与政治美学的变迁
一、毛泽东论文艺与政治
二、新时期文学与政治
第三节 文学与政治关系新探
一、文学与“重新政治化”
二、政治形态的当代转型
三、审美与政治的张力
第四节 文学批评的政治维度
一、政治维度的研究对象
二、文学文本的政治分析
第四章 中国形态的实践维度特色
第一节 马克思论实践
一、马克思的实践概念与西方传统
二、马克思实践观的内涵
第二节 中国形态的实践观
一、中国形态实践范畴的性质
二、实践维度的文学观
第三节 文学批评的实践维度
一、实践维度与文学活动
二、对实践性质的进一步思考
第五章 高科技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与科技
一、马克思恩格斯论科学技术
二、马克思恩格斯论科技与文艺的关系
三、西方马克思主义论科技与文学
第二节 高科技时代中国形态的理论重构
一、中国形态的科技观
二、现代科技与文学的“生存”
三、文学和科技的内在联系与相互塑造
第三节 中国形态与高科技时代的文艺创作
一、高科技对文学创作的革命性影响
二、高科技时代文学创作的“思”与“诗”
第四节 “读网”时代中国形态的阅读研究
一、“读网”的特征
二、“读网”的症候
三、中国形态的阅读策略
第六章 中国形态视域下的文学与资本
第一节 马克思论资本
一、马克思的资本概念
二、马克思论文学艺术与资本
第二节 资本与当代文学活动
一、资本概念的拓展
二、资本的力量
第三节 市场经济与文学发展
一、文学属性的再审视
二、市场经济与文学的精神品格
三、未来的艺术生产
第七章 中国形态的价值判断研究
第一节 文学批评呼唤价值判断
一、当今价值判断的弱化和迷失
二、价值判断缺失的现实语境
三、重建价值判断的必要性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理想与价值判断
一、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超越
二、马克思论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节 中国形态与价值判断维度的重建
一、价值判断的三个维度
二、价值判断与相关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