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走向中隐:白居易生活与文学论稿 光明社科文库·文学与艺术 研究白居易文学

走向中隐:白居易生活与文学论稿 光明社科文库·文学与艺术 研究白居易文学

  • 字数: 27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 作者: 滕汉洋 著
  • 出版日期: 2024-09-01
  • 商品条码: 9787519478766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264
  • 出版年份: 2024
定价:¥9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第一章即以白居易长兄白幼文为中心,对白幼文的生平、白居易的子題、白居易父母的婚姻情况做一补充性考察、第二章通过对运河在中晚唐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重要性的说明,考察白居易早年寄居符离及其对白居易思想与创作所产生的影响。第三章以考察白居易校书郞任上的华阳观备考生活为主,在此基础上说明白居易在永贞革新中的心态,并以此为切入点分析白氏《策林》七十五门与永贞革新的关系。第四章以《长恨歌》的具体创作情境与流传效应的考察为主,结合白居易由整屋尉转任左拾遗、翰林学士的经历及其原因的分析,对《长恨歌》的主题提出新的解释,第五章在《新乐府》流传接受的考察基础上,通过对白居易丁忧退居下邦期间生活的分析,说明白氏这一组诗的写作时间及其创作目的等问题,第六章考察白居易江州编集的情况,通过分析其被贬前后的生活心态,说明乐天诗学思维在这一时期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探讨白氏江州编集的动机及基意义,第七章则以白氏在江、忠、杭、苏等州的任职经历为中心,考察这一阶段卢氏对于“吏隐”生活的发现及其具体实践,以此说明这段生活经历对乐天"中隐”观提出的先导意义。第八章以白居易诗歌自注的考察为中心,依次考察白氏以诗为生活记录的观念与自注的生成、白诗自注的真伪、自注与白居易浅俗诗风的关系等问题,附论一章则通过对享甫湜与白居易争名一事的真实性及其文学史的内涵的考察,说明韩、白各自所代表的复古文学在理念和方法上的基本分野。
作者简介
滕汉洋,男,江苏东海人,文学博士,现为江苏海洋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连云港市“521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等多项课题。在《民俗研究》《 光明日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 》等刊物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目录
导言一、白居易在唐宋文化转型中的典型意义二、白居易生活与文学研究的基本格局三、本书的研究思路第一章白居易的家庭结构——以白居易长兄白幼文为中心的考察一、白幼文生平钩沉二、白幼文之子与白居易“以侄孙为嗣”问题三、白幼文之母与白居易父母的婚配问题第二章运河环境与白居易的符离修业生活一、符离的运河文化环境二、白家与符离的关系及白居易的符离修业生活三、符离生活对白居易思想和创作的影响第三章华阳观备考生活与《策林》的拟构一、元和元年制举与顺宗选人之关系二、移居华阳观与《策林》的拟构三、《策林》的内容与永贞革新第四章畿县交游生活与《长恨歌》的创作一、白居易左拾遗、翰林学士转任原因的探讨二、“仙游寺故事会”与《长恨歌》的创作方式及其原初内涵三、元和朝政治与《长恨歌》讽谕内涵的凸显及主题变调第五章下邽丁忧生活与《新乐府》的创作一、《新乐府》创作时间的公案与疑案二、《新乐府》流传情况考察三、《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中的“乐府诗” 四、丁忧退居期间的心态与《新乐府》的创作五、白居易改换创作时间的原因蠡测第六章江州贬居生活与白居易的编集活动一、江州十五卷诗集的原貌考察二、江州诗集的分类与分体考察三、江州编集的动机考察四、编集取舍的矛盾与白居易诗学观念的变化第七章郡斋生活与白居易的吏隐实践——以江、忠、杭、苏等州的任职为中心一、白居易早期对居官如隐生活的追求及其矛盾二、“独善”之志与白居易对“吏隐”的发现三、衙鼓制度与郡斋中的官人生活四、休假制度与郡斋中的吏隐兼情第八章个人生活史的文本及其意蕴——白居易的诗歌自注一、白诗自注辨析三则二、“诗史”意识与白诗自注的生成三、自注与白居易的浅俗诗风附论白居易与韩愈复古文学之分野——从皇甫湜与白居易争名一事说起一、皇甫湜与白居易争名一事考实二、皇甫湜、白居易之争与元和、长庆年间的文坛走向三、韩、白复古文学路径与文化取向上的差异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