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劳动仲裁时效制度研究

劳动仲裁时效制度研究

  • 字数: 191
  • 出版社: 光明日报
  • 作者: 郑修竹|
  • 商品条码: 978751948087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83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8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一本学术著作,作者沿立法思维、立法 进路、法理基础到具体制度的脉络进行了系统化研 究。提出以“系统演进”的立法思维替代“应对式 ”立法思维,要在尊重时效原理和劳动法价值的基 础上进行系统化制度构建,通过将视角回归于“仲 裁”、核心围绕于“准司法性”、机制诉诸于“专 有”的路径,解决劳动仲裁时效名实不符的问题。 通过对制度正当性的逻辑展开,提出要实现从“平 等的自由”向“自由的平等”的法理转向,以脱离 形式正义走向实质正义,在此基础上对劳动仲裁时 效适用对象、期间和起算等相关应然规则进行了立 法探讨,对特殊仲裁时效、二倍工资时效等实然规 则进行了解释适用分析。劳动仲裁时效是一项极具 本土特色的法律制度,历经多次修改仍面临适用上 的难题。
作者简介
本书为一本学术著作,作者沿立法思维、立法进路、法理基础到具体制度的脉络进行了系统化研究。提出以\"系统演进”的立法思维替代“应对式”立法思维,要在尊重时效原理和劳动法价值的基础上进行系统化制度构建,通过将视角回归于\"仲裁”、核心围绕于\"准司法性”、机制诉诸于“专有”的路径,解决劳动仲裁时效名实不符的问题。通过对制度正当性的逻辑展开,提出要实现从\"平等的自由”向“自由的平等”的法理转向,以脱离形式正义走向实质正义,在此基础上对劳动仲裁时效适用对象、期间和起算等相关应然规则进行了立法探讨,对特殊仲裁时效、二倍工资时效等实然规则进行了解释适用分析。劳动仲裁时效是一项极具本土特色的法律制度,历经多次修改仍面临适用上的难题。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2007年以前的研究情况 二、2007年以后的研究情况 三、对既有研究的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 第四节 创新点与写作难点 一、创新点 二、写作难点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劳动仲裁时效制度发展的背景梳理与立法思维反思 第一节 劳动仲裁时效制度发展的背景梳理 一、初生萌芽——双轨制下国企激励需求的产物 二、扩大细化——内外资劳动争议一体化处理 三、限缩争议——法律层级的全覆盖与弱约束 四、更上层楼——劳动关系高度市场化的新回应 第二节 劳动仲裁时效的立法思维反思 一、劳动仲裁时效立法的“应对式”思维模式 二、应对式立法思维带来的“断裂化”弊端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劳动仲裁时效的制度表达与本质探析 第一节 “劳动仲裁时效”名之缘起和演变 第二节 劳动仲裁时效的制度表达的“诉讼时效化”立法趋势 一、法律层级的诉讼时效化 二、法律属性的诉讼时效化 三、制度内容的诉讼时效化 第三节 “诉讼时效”属性下劳动仲裁时效名实不符的适用困境 一、概念涵摄不足 二、法律效力矛盾 三、机制衔接不畅 第四节 劳动仲裁时效名实相符的立法进路探讨 一、视角回归于“仲裁” 二、核心围绕于“准司法性” 三、机制诉之于“专有” 四、名实相符于“消灭时效” 第三章 劳动仲裁时效制度正当性的逻辑展开 第一节 生存尊严的理念基石 第二节 和谐劳动关系的基本支撑 第三节 实质平等的价值追求 一、时效制度的传统价值 二、传统时效价值在劳动争议中面临的现代性挑战 三、劳动仲裁时效的现代价值定位 第四节 劳动者仲裁可行能力的评判引入 一、社会法治国的理论借鉴 二、可行能力概念的缘起 三、劳动者仲裁可行能力引入的价值和功能 第五节 小结:从“平等的自由”到“自由的平等”——劳动仲裁时效制度的法理转向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