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 自由、政治与人性

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 自由、政治与人性

  • 字数: 3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贵州人民出版社
  • 作者: (日)蛭田圭 著 孟凡礼 译
  • 出版日期: 2024-08-01
  • 商品条码: 9787221184443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80
  • 出版年份: 2024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同样是犹太裔,同样都是客居他乡,为何伯林对阿伦特有着“终生的仇恨”? 谁憎恨谁,为什么?有很多很好的细节;蛭田非常详尽地记录了伯林和阿伦特的冲突。 2.蛭田本书的目的是理解这两位思想家的冲突——从专业、人格、政治几个角度理解——并阐述他们各自的政治理论方法存在的一些差异。书的调子是周密而平静的;书写之清晰令人佩服;蛭田无疑提供了一个公正而详细的年表,梳理了阿伦特/伯林的相遇以及伯林的各种敌意表现。 3.蛭田本书还考察了伯林和阿伦特各自选择的国家跟他们思考的关系,这个视角很有意思。
内容简介
本书首次全面介绍了20世纪两位最重要的思想家之间的冲突,以及他们的深刻分歧如何继续为政治理论和哲学提供重要的经验教训。汉娜·阿伦特(1906—1975)和以赛亚·伯林(1909—1997)是20世纪最具代表性的两位思想家,他们在政治、历史和哲学的核心问题上存在根本性的分歧。尽管他们作为犹太移民知识分子的生活和经历有重叠之处,但伯林非常不喜欢阿伦特,说她代表了“我最厌恶的一切”,阿伦特则以冷漠和怀疑的态度回对伯林的敌意。《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以生动的风格写成,充满了戏剧性、悲剧性和激情,首次讲述了这两位杰出人物之间充满矛盾的关系,并展示了他们截然不同的观点如何继续为今天的政治思想提供重要教训。利用大量新的档案材料,蛭田圭追溯了阿伦特和伯林的冲突,从他们在战时纽约的第一次见面,到他们在20世纪50年代不断扩大的思想鸿沟,对阿伦特1963年出版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的争议,他们在1967年的会议上最终错过彼此接触的机会,以及伯林在阿伦特死后对她的持续敌意。蛭田圭将政治哲学和思想史融为一体,研究了同时将阿伦特和伯林联系在一起并造成分裂的关键问题,包括极权主义的性质、邪恶和大屠杀、人类主体和道德责任、犹太复国主义、美国民主、英国帝国主义和匈牙利革命。但是,最重要的是,阿伦特与伯林在一个关乎人的条件的核心问题上存在分歧:自由意味着什么?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蛭田圭 丹麦奥胡斯大学奥胡斯高等研究院助理教授兼AIAS-COFUND 研究员。 译者简介: 孟凡礼 1980年生。2006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学硕士。代表译作有:《论自由》、《大萧条时期的中国: 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 (1929—1937)》(合译)等。
目录
第1章引论001
第2章“眼中钉”015
敌意017
汉娜·阿伦特的生平018
以赛亚·伯林的生平021
对话犹太复国主义023
形而上学的自由联想038
纽约的“内战”055
俄国革命研讨会071
“生前是,死后也是”075
第3章自由079
术语及区分084
伯林的自由理论088
阿伦特的自由理论106
消极自由、政治自由与个性132
结论138
第4章非人性141
定义极权主义146
集中营社会:阿伦特论极权主义153
极权的心理:伯林论极权主义173
结论198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