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

  • 字数: 27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作者: 王增智 著
  • 出版日期: 2012-08-01
  • 商品条码: 978701011035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68
  • 出版年份: 2012
定价:¥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探索》讲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命题,主体论、客体论、目的论、工具论、价值论以及方法论等都被整合在它的范畴里,故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不能泛化只能具体化的命题。根据这个命题的提出和不断完善过程可知,从宏观方面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包含了“一个基本原则”和“三个基本要求”,即“相结合”原则和“按照中国的特点应用马克思主义”、“将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以及理论经验表达的民族性和大众化;从微观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包含了1、谁来“化”,即主体问题。2、用什么来“化”,即工具问题。4、为何“化”,即目的问题。5、“化”之基点,即客体或国情问题。6、“化”之总结,即将“化”之经验提升为理论。7、“化”之价值,即价值论问题。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命题,主体论、客体论、目的论、工具论、价值论以及方法论等都被整合在它的范畴里,故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不能泛化只能具体化的命题。根据这个命题的提出和不断完善过程可知,从宏观方面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包含了“一个基本原则”和“三个基本要求”,即“相结合”原则 和“按照中国的特点应用马克思主义”、“将中国经验马克思主义化”以及理论经验表达的民族性和大众化;从微观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包含了1、谁来“化”,即主体问题。2、用什么来“化”,即工具问题。4、为何“化”,即目的问题。5、“化”之基点,即客体或国情问题。6、“化”之总结,即将“化”之经验提升为理论。7、“化”之价值,即价值论问题。
作者简介
王增智,1973年7月生于湖北随州,法学博士,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站博士后。曾先后任教于陕西理工学院、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现任教于海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础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发表相关学术论文近30篇,参加国家重点社科基金项目2项,主持省级哲社基金项目1项。
目录

导 论
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再认识
二、对本研究中几个相关问题的说明
第一章“五四”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
一、“找”在思想上的激荡
(一)“找”之动因――觉醒后的反应
(二)“找”之途径和内容
二、“南陈北李”对马克思主义的解读
三、马克思主义在辩论中深入传播
(一)“问题”与“主义”之辩及对马克思主叉中国化的意义
(二)从无政府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
(三)理想与现实:社会主义在中国是否可能?”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诞生
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的界定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体应具有的特征
(二)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三、建党时中共和莫斯科的关系
第三章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世情和国情的探究
一、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世界情势的判断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新变化及其对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影响
(二)各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策略由“互竞”变为:协同”
(三)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二、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国情的识别
(一)“半独立的封建国家”
(二)中国共产党还处在幼年时期
(三)中国工人阶级的力量逐渐壮大
(四)中国幼稚的资产阶级及国民党的错误观念
(五)中国农民的穷困和手工业者的破产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实践探索
一、中国共产党人的策略和任务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一)关于中国工人运动的相关理论问题
(二)中国共产党在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中的领导作用
三、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在国民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在国民革命中的地位
(二)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在国民革命中的作用
四、国民革命民主联合战线破裂的原因
(一)两党所代表的阶级不同,从而决定了其革命目标迥异
(二)两党革命性质和目标之不同决定了其革命进程之不同
(三)革命目标之不同决定其革命对象和动力来源之不同
(四)幼稚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对国情认识不深、缺乏必要的革命经验和部分领导人的错误决策加速了国民革命时期民主联合战线的破裂
第五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早期探索的经验总结
一、对“找”与“送”的审视
(一)关于对中国革命性质和前途的认识
(二)关于对国民革命中的资产阶级和农民问题的认识
(三)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和武装斗争的问题
(四)关于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问题
(五)在共产国际指导下中共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及其策略方针
(六)共产国际对国民革命的作用
二、走向中国革命新道路
(一)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相关问题
(二)中国革命新道路新在哪儿
附录“走俄国人的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主要参考文献
一、专著类
二、报刊文章和论文类
后 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