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大足石刻全集(11卷)

大足石刻全集(11卷)

百年伟业 · 千秋功德· 宏篇巨制· 传承文明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 作者: 黎方银主编大足石刻研究院编 著
  • 出版日期: 2018-04-01
  • 商品条码: 2200225000024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4000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大足石刻是世界文化遗产,规模宏大,雕凿精美,艺术价值颇高。《大足石刻全集》很好地兼顾了科学保护及文献价值、学术价值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填补了出版史和考古史的空白。《大足石刻全集》是研究和保护大足石刻的权威文献,也是迄今为止关于大足石刻最全面、最权威的考古研究报告。
内容简介
《大足石刻全集(11卷19册)》被评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和重庆市出版专项资金助项目。《大足石刻全集》是对大足区境内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石刻进行系统整理的考古研究报告。该书按区域和编号序列,运用历史研究成果和现代科学手段,客观、全面、准确反映大足石刻艺术的发展历程和现存状况。全书为精装大8开本,共计11卷19册,250余万字,包括记录拓片、测绘图、示意图、效果图、地图、摄影照片、航拍照片、卫星照片、正射影像等1万余幅。书稿注重科学性、史料性、文献性和艺术性,科学、完整、全面地记录和保存了相关历史遗迹信息,填补了出版史和考古史的空白。《大足石刻全集》是研究和保护大足石刻的全文文献,也是迄今为止关于大足石刻最全面、最权威的考古研究报告。 本卷为第一卷上册,主要记录了大足北山佛湾第1-100号的考古报告。按照位置、形制、造像、晚期遗迹、铭文的脉络等,通过文字、列表、插图等形式,对龛窟的造像进行了比较客观、详细的描述,具有较高的参考及其研究价值。
作者简介
黎方银,男,汉族,1962年8月出生于重庆市荣昌县,中共党员。现任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文博研究馆员。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市第一、二、三、四届政协委员、重庆市第五届人大代表、重庆市文博系列高级职务评委、重庆市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重庆大足石刻研究会会长。 黎方银同志组织编撰的《申报大足石刻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文本》,被国家文物局确定为范本,获重庆市第一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合著有《大足石刻铭文录》《大足石刻雕塑全集》等10余部大型图录、专著,其中《大足石刻雕塑全集》荣获重庆市第二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专著《大足石刻艺术》荣获重庆市第三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曾先后在《文物》《社会科学研究》《敦煌研究》等中心学术刊物上发表《大足北山佛湾石窟的分期》《大足北山石窟供养人题记》《大足北山多宝塔内五十三参石刻图像》等数十篇论著。 大足石刻研究院,大足石刻的保护管理机构,主要负责以大足石刻为主的大足区文物的保护、管理、研究和合理利用工作。
目录
大足石刻全集(第一卷):北山佛湾石窟第1—100号考古报告 上册 大足石刻全集(第一卷):北山佛湾石窟第1—100号考古报告 下册 大足石刻全集(第二卷):北山佛湾石窟第101—192号考古报告 上册 大足石刻全集(第二卷):北山佛湾石窟第101—192号考古报告 下册 大足石刻全集(第七卷):宝顶山大佛湾石窟第15—32号考古报告 上册 大足石刻全集(第七卷):宝顶山大佛湾石窟第15—32号考古报告 下册 大足石刻全集(第八卷):宝顶山小佛湾及周边石窟考古报告 上册 大足石刻全集(第八卷):宝顶山小佛湾及周边石窟考古报告 下册 大足石刻全集(第三卷):北山佛湾石窟第193—290号考古报告 上册 大足石刻全集(第三卷):北山佛湾石窟第193—290号考古报告 下册 大足石刻全集(第四卷):北山多宝塔考古报告 上册 大足石刻全集(第四卷):北山多宝塔考古报告 下册 大足石刻全集(第五卷):石篆山、石门山、南山石窟考古报告 上册 大足石刻全集(第五卷):石篆山、石门山、南山石窟考古报告 下册 大足石刻全集(第六卷):宝顶山大佛湾石窟第1—14号考古报告 上册 大足石刻全集(第六卷):宝顶山大佛湾石窟第1—14号考古报告 下册 第九卷 大足石刻专论 第十卷 大足石刻历史图版 第十一卷 附录及索引
摘要
百年伟业 千秋功德 (代序) 丁明夷 贺十一卷本《大足石刻全集》问世 多年前,黎方银同志对我说,他们正在马世长先生的指导下开展《大足石刻考古全集》的编写工作。当时我只是姑妄听之,并未深问。不料,去年告之,十一卷十九册《大足石刻全集》已陆续完成,明年即可告竣,并嘱我逐卷审定。大喜过望之际,认真披阅、审读,感慨万千,钦服之情溢于言表,遂欣然命笔作序,权当贺赞。 在印度,佛教之前即有耆那、婆罗门等教派开凿石窟。印度佛教石窟早期以“支提窟”为主,如阿旃陀石窟等。佛教石窟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后,其演进历程大体经历了“龟兹模式”、“凉州模式”和“平城模式”等发展阶段。 龟兹佛教艺术,以凿于公元三、四世纪的克孜尔石窟为代表。按小乘佛教 “唯礼释迦”的思想,克孜尔石窟壁画主要绘本生、佛传及因缘故事等。克孜尔石窟对中国乃至世界石窟的巨大贡献,在于首创中心塔柱窟和大像窟。中心塔柱窟其后沿为中国石窟的主要窟型之一,而凿造大佛始于新疆,其影响远及阿富汗的巴米扬。 凉州是十六国时期的一大佛教胜地,至沮渠蒙逊时达于极盛。他于州南百里凿“凉州石崖瑞像”,即凉州石窟。唐道宣《集神州三宝感通录》记载,沮渠氏认为“以国城寺塔,似非云固。古来帝宫,终逢煨烬,若依立之,效尤斯及。又用金宝,终被盗毁。及顾眄山宇,可以终天。于州南百里,连崖绵亘,就而斵窟,安设尊仪,或石或塑,千变万化”。这表明,在山崖石壁开窟造像,他们看中的是石材远优于土木建筑、金宝之类,具有浑然天成、绵延悠远的特质。应该说,这是中国石窟之继往开来、长盛不衰的原动力所在。 邯郸响堂山北齐《唐邕写经碑》记,唐邕“眷言法宝,是所归依。以为缣缃有坏,简策非久,金牒难求,皮纸易灭”,乃刻石经于石窟。中国石窟刻经历史悠久,传承不歇,是为护持法宝。 十六国以来,战乱频繁,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佛教“末法”思想甚嚣尘上,为求佛、法、僧“三宝”不灭,开窟凿像刻经,成为一代风尚,石窟艺术也乘势而兴。 北魏昙曜主持开凿云冈石窟,翻译《付法藏因缘传》等佛经,雕造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富有深意,希冀佛法永驻,世代传承。其如《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所云:“虑不远不足以成大功,工不大不足以传永世,且物之坚者莫如石,石之大者莫如山,上摩高天,下蟠厚地,与天地而同久,是以昔人留心佛法者,往往因山以为室,刻石以成像,盖欲广其供养,与天地而同久,虑远而功大矣。与夫范金、合土、刻木、绘丝者,岂可同日而语哉”。 当然,山川可以终天、石窟永久不坏只是古人的良好愿景。即使是在今天,虽然我们利用自然科学手段,积极开展石窟保护,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自然的损害和人为的破坏,延缓了石窟衰老的步伐,但毕竟岁月无情,石窟永存只是一个神话传奇。从更宽广的空间和更久长的时间角度看,即使是石窟,其最终消亡也难以避免。因此,运用自然和人文科学之方法,全面、系统地科学记录石窟遗迹、遗物信息,编写石窟考古报告,重现其历史风貌并传承后世,即是石窟保护的需要,也是开展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且为重中之重、当务之急。 编写石窟考古报告,是一项科学而又浩繁的系统工程。在石窟三维空间的维度中,存在多层关系。有石窟的空间层次,空间层次之间的打破关系,山体崖面的纵横交错,崖壁造像等。因此,要展开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并借助人文科学的方法,以开阔研究志趣,扩展学科领域。这就要求石窟考古从业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广泛的人文科学与艺术素养,文理结合的思维模式,考古层位学与类型学的融会运用。显然,石窟考古报告的编写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中国石窟考古报告的扛鼎之作,是日本人在抗战前后完成的《云冈石窟》。该书由当时日本著名的考古学者长广敏雄、佛教史学者水野清一合作编写,一流摄影师羽馆易担纲拍摄。全书文、图各十六卷,最近又出版图片补遗二本,合计三十四本,可谓洋洋大观,叹为经典。调查、拍摄、试掘八年,几乎与抗战时期相始终。战后八年,完成编纂出版。该书每卷文字部分分为序文、序章、石窟记述、终章、附录等。其中序章载有若干篇论文,主要包括云冈石窟分期与造像年代、云冈石窟历史背景、云冈石窟装饰纹样、云冈石窟图像学、从云冈样式到龙门样式、云冈石窟雕刻的西方样式、昙曜与云冈石窟、云冈的开窟次序、中国的石窟寺院等。应该指出, 此前日本学者还曾对龙门和响堂山石窟做过调查,各出书一本,积累了石窟调查的经验。 日本人在上世纪三十至五十年代完成的《云冈石窟》,代表了当时云冈石窟研究的最高水平。 多年以前,中国佛教考古的奠基人,我的恩师宿白先生,就力倡编写石窟考古报告,不断强调考古报告对于佛教考古研究的重要意义,并身体力行,主持编写了克孜尔石窟第一部报告。长远的目标是,石窟不存,报告仍可重现历史原貌。不必亲临现场,一卷报告在手,即可窥其奥秘风华。 据我所知,多年来,除出版了《义县万佛堂石窟》《麟溪桥与慈善寺——佛教造像窟龛调查研究报告》《天龙山石窟》《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莫高窟第266—275 窟考古报告》等石窟考古报告外,针对一个大型石窟群比较全面、系统的考古报告,依然只有这部《云冈石窟》。 可贵的是,大足石刻研究院勇于担当,敢挑重担,从2003 年开始,组建起以黎方银为首的课题组开展大足石刻考古报告的编写。此正如宿白师在《新疆克孜尔石窟考古报告(第一卷)》序言中指出:“石窟考古报告的编写应以石窟管理单位为主,他们最有条件。”我得知,这个课题组最初由八人组成,后来陆续增加到十三人,在长达十四年的时间里,人员不仅未减少,反而不断增加,使其保持了长期稳定,专心致力于这项工作;且全院上下支持,凝聚成一种集体共识,共同推进这项工作的开展。在今天这个稍显浮躁的社会里,作为基层文物单位,大足石刻研究院这个有朝气、有活力、有凝聚力的大家庭,能有这种远见和坚持,确实令人敬佩。 “十年磨一剑”,课题组的同仁们,历经十四年寒暑,坚韧不懈,不舍昼夜,终至完成全书十一卷十九册逾百万言的遑遑巨作。据闻,全书主编、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黎方银,亲历亲为,十几年如一日,白天处理院务,每晚八点到凌晨二点审改全书文稿,其努力程度可见一斑。 关于该书的前期准备和漫长艰辛的编写过程及体会,黎方银同志在全书后记中已有详叙,兹不赘言。 作为该项目联合开发的重庆出版集团积极策划,成功将该出版项目申报列入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为了该项目的顺利实施,重庆出版集团与大足石刻研究院共同组建团队编撰、出版,组成文本、摄影、测绘三个项目小组开展各项工作。工作组长驻大足,背负繁重的设备,有时步行数里,有时攀爬崖壁,长期坚持在环境恶劣的野外作业。要保证《全集》的科学性、史料性、文献性、记录性、艺术性,《全集》的编辑内容和难度远超预期,但重庆出版集团六年来始终坚守文化担当,践行出版人的责任,克服各种困难,圆满地完成了全集的各项工作。 全书体例精当,编排得宜。有总有分,有主有次。既尊学术规范,又重大足实际。既以记录为主体,又配以专论及历史图版,堪称国内石窟考古报告里程碑式的代表。目前来说,谓之为我国针对一个大型石窟群编写的第一部比较全面的考古报告集并非过誉。它不仅可与日本《云冈石窟》比肩,在研究深度、拍照水平、测图质量和编排次第上,也有一定的突破,代表着二十一世纪大足石刻研究的新成就。 全书文字精练,用语规范。大量采用列表的方式,删繁就简,清晰明了。在考古测绘上,大胆采用多基线数字近景摄影和三维测绘两项新技术,不仅方便了考古绘图,且为建立大足石刻数字化信息系统奠定了基础。每卷报告分为文本和图版两册,文图对照,阅读方便。在处理大量碑刻题记时,将拓片与实物照片并列刊载,令人印象深刻。书中图版精美,描摹清晰的线描图和主体造像的等值线图、三维效果图,与高清彩色照片相互比对, 使全书增色不少。 全书各卷各章皆分别署课题组成员名,文责自负。他们肩负使命,工作中精益求精,兢兢业业。今大功千成,子孙宝用,功盖千秋,可喜可贺。 而如前述,考古报告的编写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程,作为基层文物工作者从事这项工作本身存在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报告也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之不足,以致于错误,但整体而言,瑕不掩玉,值得充分肯定,也请 读者理解和宽容。 以上为审稿而发,是为序。 2017 年7 月于北京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