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踪迹学

踪迹学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 作者: 张强 著 著
  • 出版日期: 2010-04-15
  • 商品条码: 9787536677050
  • 版次: 0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本土艺术现代化丛书之一!在中国本土艺术的现代化研究过程中,一个最具挑战性与想象力的事情,就是研究者的学术可以伴随着研究对象一起成长。本书是在丛书的前几本的学术基础上编著而成的,加上相关的创作经验,一部面向“心灵”的书稿脱胎而出!从本书中,你可以沿着踪迹看到艺术的文化穿越。 在中国本土艺术的现代化研究过程中,一个最具挑战性与想象力的事情,就是研究者的学术可以伴随着研究对象一起成长。 有了前面的学术基础,加上相关的创作经验,一部面向“心灵”的书稿脱胎而出,这就是《踪迹学——艺术的文化穿越》。 说它是面向“心灵”,其含义如其印: 第一,它不是因为任何外在的任务所致。其学术的出发点是来自于“内在”的强烈需求。第二,它与我个人的一个艺术方案密切相关。它与“张强踪迹学报告AB模型”,“张强踪迹学报告AC模型”有着观念互补性、概念的提升性有关。第三,它的写作过程是一个不断地由“个人经验”向“学术原则”的一个还原的过程。最初我个人的艺术经验占据了相当的篇幅。随着写作的持续进展。以及在后来的反复修改中,我个人的艺术创作作为案例,不断地淡化着,直至完全消失。这个过程使我不断地相信,只有来自于更为广阔的学术原则,本书的学术力度才有可能得到强化。第四,这部书的写作,一直秉承了如此的理想:从中国当代学术情境所生发的概念,是可以具有穿越人类文化所有屏障的力量。
作者简介
张强,1962年出生于山东肥城。曾任山东艺术学院教授、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现系四川美术学院教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教学委员会委员、与代视觉艺术研究中心上任;东南大学客座教授、西南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现代书法艺术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主编出版“中国画学丛书”(河南美术出版社)、“中国木土艺术现代化丛书”(重庆出版社)。出版个人专著13种,其中《中国画论系统论》(江苏美术出版社)被列入“文化部九五规划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研究牛通川教材”;《视觉文化:从艺术经验到学科体系》(中国文史出版社)被列入“全国高校百部优秀社科专著文库”。作为伦敦大英博物馆250年首位当代艺术表演者(2002),先后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瓦利克美术馆(1998)、美国堪萨斯大学斯宾塞博物馆(2000)、澳洲亚澳艺术中心(2004)、法国图卢兹(2004)、韩国汉城市立美术馆(2005)、香港艺术公社国际美术馆(2002)等地表演、展出。作品被人英博物馆、澳门艺术博物馆等机构收藏。
目录
总序 第一章 踪迹学的起源与发生 第一节 踪迹的起源与起源的理由 第二节 踪迹的文化起源 第三节 踪迹的“后发生”与“前发生” 第二章 踪迹概念的分辨 第一节 踪迹:作为哲学、艺术哲学、作为形式、作为词语的概念 第二节 踪迹的类型 第三节 踪迹内涵的扩容与限定 第四节 概念:踪迹、踪迹学、踪迹性、踪迹艺术、踪迹主义 第三章 最初的迹象 第一节 创始的漫想 第二节 中国哲学情境中的踪迹意识 第三节 蹄印爪迹与人文转化 第四章 文字迹象及其书写实践 第一节 迹象的约解A——象形 第二节 迹象的约解B——偶合与理式 第三节 书写A——喻象、取象到迹 第四节 书写B——方法与方式 第五章 艺术史的踪迹及其维度(上) 第一节 绘画的概念及其板块区分 一、绘画 二、绘画 三、绘画 四、绘画 五、绘画 六、绘画 第二节 中国绘画的踪迹性 第六章 艺术史的踪迹及其维度(下) 第一节 西方踪迹艺术 第二节 西方具象绘画中的踪迹性 第七章 心理考古 第一节 踪迹的心理维度(上) 一、踪迹/行动/抛撒 二、行为心理/拓印踪迹 三、书写/行为心理与踪迹 第二节 踪迹的心理维度(中):立体与空间 第三节 踪迹的心理维度(下):影像与立体 第四节 观念装置:踪迹文化心理错位的配置与命名 第八章 它者与她者 第一节 它者 一、历史学的误会 二、主体与它者关系的确立 三、它者的关系谱系 四、当代艺术中的“它者”问题 第二节 她者 一、概念区分:“女性意识”与“女人”问的差异 二、女性意识发展的基本过程 三、女性主义在艺术与文化中的体现 四、表象与象征 第九章 她者与它者 第一节 踪迹学与女性艺术的逻辑 第二节 它者与她者相互兼容与吞噬的寓言:枕草子 一、《枕草子》图像文字志 二、枕草子分析 第十章 游戏:在被冻结的空间中嬉戏与狂欢 第一节 游戏:意义的剥落 一、非具象对具象的意义剥落 二、涂鸦对书写的意义剥落 三、涂鸦对造型的解构 四、涂鸦艺术家 五、儿童绘画 六、精神残障者绘画 七、动物绘画 第二节 嬉戏:规则设立 一、踪迹在行为中的可能性 二、嬉戏就是对过程的剥揭性显示 三、戏剧、舞蹈及其他造型艺术过程性质的比较 四、行为艺术的踪迹美学特质 第三节 狂欢:目的确证 一、踪迹美学与性的精神隐喻 二、踪迹学:性的悬置与漂浮 三、踪迹美学:合欢 第十一章 文本实验:踪迹在当代艺术中的考掘与命名 第一节 至柔至刚撞击的心灵踪迹·张大我 第二节 时间之维与空间之维的踪迹切换·张永见 第三节 卑鄙与崇高交互的踪迹纬度·李汉 附录1 精神自传:从起源到狂欢的踪迹世界 一、作为视觉图式的踪迹起源 二、“张强踪迹学报告”中的男性与女性关系分辨 三、对话的悖论(上):对《张强踪迹学报告A/B模型》女性主义含义质疑 四、对话的悖论(下)——女性拒绝与合作具有同样的意义 五、“张强踪迹学报告”关于“独享”、“共享”与性别文化临界点 六、涂鸦艺术概念与《张强踪迹学报告/踪迹吸纳模型》 附录2 《张强踪迹学报告》部分实施经验 一、蝉翼缥举:张强踪迹学报告A/C3模型之大英博物馆经验 二、天体绽曝:张强踪迹学报告A/C6模型之香港经验 三、仙羽飘飘——张强踪迹学报告A/C7模型之羊城经验 四、SARS书写——张强踪迹学报告A/C9模型:重庆经验 五、扩散笔墨:张强踪迹学报告A/C30模型之汉城经验 仙女山互动书写七仙女: 张强踪迹学报告A/C31模型之众声喧哗 总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