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先锋与常态(新世纪乡村小说论)/文澜学术文库

先锋与常态(新世纪乡村小说论)/文澜学术文库

  • 字数: 201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陈国和|
  • 商品条码: 978752272961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10
  • 出版年份: 2023
  • 印次: 1
定价:¥7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20世纪现代文学分为两 个层面。一个层面是,以常 态形式发展变化的文学主流 。它随着社会的变化而逐渐 发生变异。时代变化,必然 发生与之相吻合的文化上和 文学上的变化,这种变化是 常态的,是指20世纪文学的 主流。另外一个层面,就是 有一种非常激进的文学态度 ,使文学与社会发生一种裂 变,发生一种强烈的撞击, 这种撞击一般以先锋的姿态 出现。作家们站在一个时代 变化的前沿上,提出社会集 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而且预 示着社会发展的未来。这样 的变化,一般通过激烈的文 学运动或审美运动,知识分 子、作家一下子将传统断裂 ,在断裂中产生新的范式或 新的文学。而新世纪乡村小 说正是在先锋与常态的相互 缠绕中往前推进,从而推动 中国文学和文化发展。
作者简介
陈国和,武汉大学博士、复旦大学博士后、北京大学访问学者、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访问学者。国家社科基金通讯评委、湖北作协签约评论家。中文系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著有《1990年代以来乡村小说的当代性》等学术著作四部,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刊物发表论文70多篇。曾获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湖北省文艺评论奖一等奖、武汉市社科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目录
第一辑 民间与折叠 民间何来民间何往——以《1978年以来的乡土中国叙事研究》中的民间争议谈起 一 缘起:民间的由来及初始含义 二 分歧:批评实践中的田小娥形象之争 三 未来:基于现实感的民间审美想象 四 《极花》:沉重命题的诗性言说 刘震云:话语镜像与生存之困 一 拧巴缠绕的话语策略 二 时空繁复的话语叙事 三 孤独与寻找的精神指向 陈应松:底层生活镜像 一 忧愤深广 二 人性强悍 三 崇巫尚鬼 四 惊采绝艳 第二辑 赓续与拓新 阿来:文化返乡与先锋怀旧 一 怀旧的未来:现代性文化返乡 二 怀旧的内容:地方性知识 三 怀旧的立场:中华民族共同体 郭文斌:抒情传统的赓续 一 “安详”的文学 二 抒情的语言 三 文体的间性 近年来农村新人形象书写的三个维度 一 进城者的城乡悲歌 二 返乡者的乡村恋曲 三 乡村干部的成长与蜕变 对话:中年写作、常态特征和先锋召唤 一 “低谷”中的繁茂 二 常态中召唤先锋 三 历史重构与主体性生成 第三辑 中间与中坚 朱山坡的新南方书写 一 从城乡关系书写到为时代立传 二 精神困境与人性叩问 三 融合叙事的常态表征 四 常态中的先锋追求 肖江虹:人性之光与贵州书写 一 和解中的底层书写 二 断裂中的文化坚守 三 顺变中的守正创新 四 随俗中的重塑贵州 蔡家园:乡村书写的先锋与常态性 一 土地制度与社会变迁 二 乡村文化的重建 三 历史主体文化身份的重构 “70后”作家乡村书写的常态性 一 被遮蔽的常态性 二 乡村破败书写的常态性视角 三 日常生活的温情呈现 四 慈悲宽容的精神立场 五 当代性或可能性 第四辑 文脉与风骨 佛心·诗心·文心:樊星先生印象 一 佛心:悲悯于人类文化 二 诗心:沉入作品深处 三 文心:浓烈的当下情怀 革命·中国·文学:民族形式与中国经验——评贺桂梅的《书写“中国气派”》 一 重返历史现场体认“革命” 二 社会史视野.打开“中国” 三 文化与政治实践.拓展“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知识性格的形塑——关于金理《文学视野中的现代名教批判——以章太炎、鲁迅与胡风为中心》 一 文学“实感”本位 二 文学史意识 三 知识分子心史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