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研究

生态环境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研究

  • 字数: 237
  • 出版社: 中国社科
  • 作者: 蒋云飞|
  • 商品条码: 978752273671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0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作 为生态环境保护的两种重要 手段,二者无缝衔接配合是 有效打击环境违法犯罪、维 护公众健康和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的有力保障。生态环境 “行刑衔接”机制本质上是一 项“行刑”双向衔接机制,涉 及行政权、侦查权、检察权 、审判权的衔接配合,旨在 实现对环境违法犯罪行为的 精准打击。生态环境“行刑 衔接”机制的构建,亟须健 全环境违法犯罪案件双向移 接程序,完善环境行政证据 与刑事证据双向转换规则, 以及基于“检察权属法律监 督权说”重塑检察监督机制 。
作者简介
蒋云飞,男,1988年4月生,广西桂林人,副教授,法学博士,经济法博士后,硕士生导师,现为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教师,兼任重庆市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重庆市九龙坡区人大常委会智库专家、重庆市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务,曾赴台湾铭传大学交流访学,挂任重庆市九龙坡区司法局党组成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中国法学会项目、博士后面上资助、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中央党校重点调研课题等省部级课题10项,在《现代法学》《档案学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13篇。
目录
前言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创新 第一章 生态环境“行刑衔接”机制的基本意蕴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 环境行政执法 二 环境刑事司法 三 “行刑衔接”机制 第二节 生态环境“行刑衔接”机制的构建动因 一 生态环境“行刑衔接”难题 二 对生态环境“行刑衔接”难题的回应 第三节 生态环境“行刑衔接”机制的主要构成 一 案件移送机制 二 证据转化机制 三 检察监督机制 四 其他配套机制 第二章 生态环境“行刑衔接”机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权力制衡理论 一 权力制衡理论简述 二 权力制衡理论与生态环境“行刑衔接”机制 第二节 行政犯罪理论 一 行政犯罪理论简述 二 行政犯罪理论与生态环境“行刑衔接”机制 第三节 协同治理理论 一 协同治理理论简述 二 协同治理理论与生态环境“行刑衔接”机制 第四节 整体性治理理论 一 整体性治理理论简述 二 整体性治理理论与生态环境“行刑衔接”机制 第三章 生态环境“行刑衔接”中的案件移送机制 第一节 生态环境“行刑衔接”中案件移送机制的内容 一 生态环境部门向公安机关移送案件 二 刑事司法机关向生态环境部门移送案件 第二节 生态环境“行刑衔接”中案件移送机制的检讨 一 案件移送与承接程序复杂 二 案件移送与承接标准不明 三 不依法移接案件追责乏力 四 案件反向移送机制的缺失 第三节 生态环境“行刑衔接”中案件移送原则之反思 一 案件移送原则的适用争议 二 同步协调原则的证成与适用 第四节 生态环境“行刑衔接”中案件移送机制的完善 一 精简程序:环保警察制度的引入与适用 二 标准对接:调适案件移送与承接的标准 三 强化追责:明确不依法移接案件的后果 四 案件倒流:构建案件反向移送程序机制 第四章 生态环境“行刑衔接”中的证据转化机制 第一节 生态环境“行刑衔接”中证据转化机制的内容 一 环境行政证据向刑事证据转化 二 刑事证据向环境行政证据转化 第二节 生态环境“行刑衔接”中证据转化的实践困境 一 取证主体的外延稍显模糊 二 可转化证据的范围较狭窄 三 证据反向转化规则的分歧 四 证据转化审查机制不健全 第三节 生态环境“行刑衔接”中证据转化机制的健全 一 取证主体外延之适度扩张 二 明晰可以转化证据的种类与范围 三 证据反向转化的证成与规则建构 四 健全证据转化审查的标准与程序 第五章 生态环境“行刑衔接”中的检察监督机制 第一节 生态环境“行刑衔接”中的检察监督机制概述 一 检察监督机制的法律依据 二 检察监督机制的基本内容 第二节 生态环境“行刑衔接”中检察监督的现实困境 一 移案监督缺乏法律授权 二 检察监督信息渠道不畅 三 检察监督手段缺乏刚性 四 提前介入界限较为模糊 五 检察机关与监察机关办案衔接困难 第三节 生态环境“行刑衔接”中检察权性质之定位 一 检察权性质的理论争议 二 生态环境“行刑衔接”中检察权性质之应然定位 第四节 基于“检察权属于法律监督权说”重塑检察监督机制 一 法律赋予检察机关之移案监督权 二 拓宽检察监督信息渠道 三 强化违反检察监督的法律责任 四 明晰检察机关提前介入的范围与边界 五 建立健全检察机关与监察机关办案衔接机制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 主要结论 二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