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许倬云观世变(2024版)

许倬云观世变(2024版)

  • 字数: 263
  • 出版社: 九州
  • 作者: [美]许倬云
  • 商品条码: 9787522525068
  • 适读年龄: 1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29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以世界眼光,将中国古代文化与两河流域、埃及文化、古希腊文化、西罗马帝国等比较,在中外文明的比较中,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特质变得越来越清晰。同时,在王侯将相的宏大叙事之外,这本书从普通民众的一日三餐、起居生活切入,发现中国特有的文化基因,展现另一幅鲜活、亲切的中国历史图景。
作者简介
许倬云,1930 年生于江苏无锡,1962 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先后执教于台湾大学、美国匹兹堡大学,其间多次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美国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讲座教授。1986 年荣任美国人文学社荣誉会士。代表作有《西周史》《汉代农业》《中国古代社会史论》《万古江河》《中国文化的精神》《说中国》《许倬云观世变》《许倬云问学记》《历史大脉络》等。
精彩导读
中国人的生活与精神状态(节选) 中国人的思考方式 人是能够思考的动物,因此现代人类的动物分类学名称是“智人”。然而思考的能力须经过训练始得发展。不同文化训练思考的方法各有专长,于是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思考方式。中国人的思考方式也许可有下列的几项特色,而这些特色也影响我们对人、对事、对物的视野与角度。 第一个特色,相对于希腊文化与印度文化的细密逻辑,中国人比较取径于直观与体会。中国人日常语言中,成语特多;中国文学中,用典是其特色。两者都采用一连串的模拟,提供一些相近的印象,然后重叠这些印象,抽绎建立起一个新的印象。这一过程只能意会,不易言宣。中国人擅长此道,找出一个“悟”字,代表直观体会。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在中国经过华化终于成为发扬光大的宗派,不是理论严谨的唯识宗,而是直指心境的禅宗与诚心念佛的净土。在中国人的日常经验中,“悟”是时时出现的思考方式。 第二个特色,中国人观察事物,往往重视统摄全面,而不喜欢局部的分析。以中医理论为例,经脉遍布一身,气血周流顺畅,则身体康健。若有病痛,中医不愿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从全身整治调理下手。中国的绘画,以气韵生动 为上,也是看一幅画的全面性 ;为此,中国画家一落笔就定了全局,不能在中途修改。这一些例证,不胜枚举,说明中国人不注重局部分析的思考方式。 第三个特色,中国人习惯于从有机的变化中看世界。中国人的诗词,最多的是对时节的感慨,中国人的宇宙观处处都是活泼的生命,而且生命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价值。鸟飞鱼跃,是一个境界 ;绿满窗前,是一个境界 ;天心月圆,是一个境界。有机的宇宙观与上述全面性的考察,又是互相关联,难以区分的。因此,研究中国科技史的李约瑟曾经指出,中国人的有机宇宙观是中国文明的特征,截然不同于牛顿力学的机械宇宙观。 第四个特色,是中国人对“动态”的注意。《易经》一书,全是讨论变易的过程 ;五行相生相胜,也是不断进行的动态。“文化”一词其语根是“人文化成”,本身即是变化,而不是形态。太极图代表着进行中的变化,变化即是常态。这一命题,又与上述有机的宇宙观互为表里,陈述了中国人思考方式的特色。 以上四项思考方式,其实也是彼此相关,互相加强的。全面、有机与动态三项,只是从不同的角度陈述相同的现象, 而直观的悟性则以非分析的思考统摄上述三个思考的角度。这些思考方式,落实在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中,即是认识世事多变化,也准备面对变化。“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天下无不散的筵席”,“日中则仄,月盈则亏”,“盛极必衰,否极泰来”……有了这些对变化形势的理解,中国人不是坐待命运降临的宿命论者,而是随时准备面对变化的命运调整自己的反应。这是一种乐观的命运论,正如海边冲浪的弄潮儿,随时抓住变化的浪头,调整自己的动作。在满潮时,为即将开始退潮而警惕;在谷底时,准备抓住再次上升的契机。这种智慧,不能全由直觉获得,必须有一定深度的哲学探讨,始能浓缩为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人生智慧。
目录
序/ i 中国与世界 从中国历史看世界未来/003 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的结合/019 古代国家形成的比较/033 中国古代文化与两河流域文化的比较/053 中国古代文化与埃及文化的比较/065 中国古代文化与古希腊文化的比较/080 东汉与西罗马帝国崩解的比较/096 试论伊斯兰文化体系与东西方两大文化的互动/109 体系网络与中国历史上的分合/121 汉末至南北朝时期的气候与民族移动的初步考察/128 中国的特质 中国历史特质/149 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170 中国文化发展的点和线/181 从考古学看中国古代文化发展/187 古代中国的面貌/201 中国人的生活与精神状态/212 文化与亲缘/224 孔子论仁及其延伸的观念/237 神祇与祖灵/246 汉之为汉/260 中国古代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变动/266 历史与变化 历史与变化/307 寻索中国历史发展的轨迹/331 我们走向何方/341 文化调适过程中的态度/360 良渚文化到哪里去了?/366元中都考古怀今/396 有一点不同的中国历史/401 中国中古时期饮食文化的转变/406 编后记/42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