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民族歌剧探索

中国民族歌剧探索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音乐出版社
  • 作者: 金砂 著
  • 出版日期: 2021-06-01
  • 商品条码: 978755232127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0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金砂的艺术成就不仅在于他创作的歌剧音乐,而且在于他对中国民族歌剧创作的思考和研究。这些创作和研究均集中于本书“文论篇”所收录的八篇文章中。这些文章既从宏观层面揭示了民族歌剧创作的规律性问题,又从微观角度对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探讨,对当今民族歌剧创作具有理论启示与实际指导作用。“追忆篇”收录了八篇来自金砂女儿、学生和友人的文章,通过回忆他们与金砂共同经历的往事,将金砂热爱音乐且淳朴低调的形象展现于字里行间,令人读之动容。
作者简介
金砂(1922—1996),本名刘瑞明,重庆市铜梁区(原铜梁县)巴川镇人,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原中国音乐家协会江苏分会理事,苏州市音乐家协会主席。1940年考入青木关国立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师从刘雪庵、陈田鹤教授学习理论作曲。1942年,刘雪庵因创作郭沫若话剧《屈原》的管弦乐配乐而受到校方责难,让他为宣扬投降主义的话剧《苏武牧羊》配乐,但刘雪庵婉言谢绝,他也因此被青木关国立音乐学院解聘离校,丢失工作后靠在中小学兼课维持生计,后被聘为四川璧山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艺术教育系教授。金砂也受其影响,因生活困难、身体欠佳而不得不辍学回老家铜梁养病。1943年,金砂身体康复后考入四川璧山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艺术教育系音乐组继续师从刘雪庵学习作曲,后和学院部分师生迁至苏州拙政园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学习。1946年,金砂创作了其最具代表性的歌曲《牧羊姑娘》(邹荻帆作词)。1949年6月,金砂参军,9月进入第二野战军政治部文工团任创作员。由于要进军西南,他和战友杨坚(作词)一起创作了歌曲《打到西南去,解放全中国》。1955年,金砂先后调入空军政治部文工团、空军政治部歌剧团任创作员、编导,创作了歌曲《毛主席来到咱农庄》(张士燮作词)、《家乡的龙门阵摆不完》(阎肃作词,与秦万檀合作作曲)。1964年,由阎肃作词,金砂、羊鸣、姜春阳三人作曲,创作了歌剧《江姐》,其中很多重要唱段,金砂都起到了主要作用。“文革”期间,金砂被迫离开空军政治部文工团,下放到铜梁老家劳动。这期间,他先后借调至川剧团、文化馆、永川地区文工团,创作了歌剧《海霞》、组歌《邱少云颂》、歌曲《薅秧歌》《缫丝舞》《最后三分钟》《姐妹积肥喜洋洋》等作品。1970年代,金砂恢复名誉和公职,回到苏州与家人团聚,在江苏省昆剧团工作。他创作了昆剧《骄扬》、锡剧电视连续剧《青蛇传》、苏剧《五姑娘》等地方戏剧音乐。1980年代,金砂还陆续创作了《蔚蓝色的旋律》《金孔雀》《木棉花开》《云荟翠竹》等歌剧。金砂将多年创作、研究、探索民族歌剧的经历、思考记录下来,写成文章。有些文章发表在上海《歌剧艺术》杂志。1996年3月,金砂因病在苏州去世。
目录
金砂及其艺术成就(代序)
文论篇
歌剧脚本与音乐
论歌剧唱腔的特性
歌剧唱腔的设计处理
歌剧人物的性格刻画和形象塑造
歌剧音乐的戏剧性
歌剧唱白的处理衔接
民族歌剧宣叙调的写作
谈谈歌剧《江姐》的音乐创作——民族歌剧创作和戏曲音乐手法初探
追忆篇
怀念我的父亲—金砂
与金砂在一起的日子
忆金砂
我跟金砂老师学作曲的那些日子
怀念金砂
眼睛——忆金砂
念金砂
回忆金砂
附录金砂作品年表(1922—1996)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