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中国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 字数: 356.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经济管理出版社
  • 作者: 顾新 著作
  • 出版日期: 2014-07-01
  • 商品条码: 978750963070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99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顾新、王元地、杨雪编写的《中国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从理论篇、实践篇和战略篇探讨了中国区域创新体系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首先。理论篇在理论综述的基础上界定了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总结了区域创新体系的特征,从知识流动、产业集聚和空间集聚三个方面分析了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行,构建了区域创新体系的理论体系。为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战略提供理论支撑。其次,实践篇从集群创新体系、省级行政区区域创新体系和跨行政区区域创新体系三个不同层面出发,分别从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两个不同的角度探讨不同层面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将实证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深入探究我国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经验和启示。很后,战略篇从我国的实际需求和基础条件出发,运用SWOT分析方法明确了我国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战略要点。结合战略管理理论和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提出了我国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明确了我国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战略的关键环节,提出了我国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战略的实施途径,对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作者简介
顾新(1968― ),四川郸县人,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管理学博士后。1989年7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流体传动与控制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94年7月,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系,获理学硕士学位。2002年6月,毕业于四川大学经济管理系,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04年6月,从西南交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出站。自1994年7月在四川大学任教以来,先后主持或参与重量、省部级和校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在《中国软科学》、《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科研管理》和《研究与发展管理》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荣获四川省第十一次哲学社会科学很好成果三等奖和四川省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很好成果三等奖。
目录
理论篇
第一章 区域创新体系的内涵与特征
第一节 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区域创新体系的特征
第三节 区域创新体系的层次
第二章 区域创新体系的运行
第一节 区域创新体系中的知识流动
第二节 区域创新体系的产业集聚
第三节 区域创新体系的空间集聚
实践篇
第三章 集群创新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宏观视角――我国国家级高新区集群创新体系
第二节 微观视角――成都高新区集群创新体系
第三节 构建集群创新体系的启示
第四章 省级行政区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宏观视角I――基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技术产业化关联性的省级行政区区域创新体系研究
第二节 宏观视角Ⅱ――基于大学专利转让金额及数量的省级行政区区域创新体系研究
第三节 微观视角――四川省区域创新体系
第四节 构建省级行政区区域创新体系的启示
第五章 跨行政区区域创新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宏观视角I――基于语言地图的跨行政区区域创新体系研究
第二节 宏观视角Ⅱ――基于地方政府科技投入效率的空间外溢效应的跨行政区区域创新体系研究
第三节 微观视角――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
第四节 构建跨行政区区域创新体系的启示
战略篇
第六章 我国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战略需求和基础条件
第一节 我国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战略需求
第二节 我国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基础条件
第七章 我国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战略的基本框架
第一节 我国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总体思路
第二节 我国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战略目标
第三节 我国构建区域创新体系的战略步骤
第八章 我国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战略的关键环节
第一节 区域创新体系的主体建设
第二节 区域创新体系的环境建设
第三节 区域创新体系的要素流转建设
第九章 我国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战略的实施路径
第一节 选择区域创新体系的系统结构模型
第二节 增强组织之间的交互学习
第三节 加快主体要素间的知识流动
第四节 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互动
第五节 形成区域产业集聚与空间集聚
第六节 实现创新要素的跨区际流转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