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革命与文学 1920年代中国文学批评新论

革命与文学 1920年代中国文学批评新论

  • 字数: 343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 作者: (日)中井政喜 著 许丹诚 译
  • 出版日期: 2020-07-01
  • 商品条码: 978753348581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84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日本学者中井政喜探究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和文学工作者在1920年代里以自己独特方式从事文学活动的图书。作者着重研究了三位较为典型的代表人物:郭沫若、成仿吾和茅盾。通过这本书,读者可以了解这三位文学工作者参与1920年代激烈的革命文学论争的各种原因,及其内在的思想必然性和他们在各自文学评论中所展现出的富有个人特征的历史必然性。此外,本书还涉及了1930年以后茅盾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些文学活动。
目录
中文版序/1
前沿/3
第一章郭沫若的《革命与文学》中提倡的“革命文学”/9
第一节导言/11
第二节关于自我表现/11
第三节创作与它的作用:文艺与宣传/12
第四节对“个性”的定位/20
第五节关于文艺继承性的观点/22
第六节结语/27
第二章郭沫若与《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河上肇著)/51
第一节导言/53
第二节关于郭沫若提及的《社会组织与社会革命》/53
第三节源自河上肇影响的几个方面/55
第四节关于郭沫若在接受河上肇观点影响上的取舍/62
第五节关于郭沫若倡导的文艺理论受到河上肇影响的可能性/70
第三章成仿吾与《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99
第一节导言/101
第二节《新文学之使命》/101
第三节摸索与渐进/112
第四节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转变/117
第五节结语/128
第四章茅盾与《从牯岭到东京》/147
第一节导言/149
第二节提倡自然主义/150
第三节关于小说的问题/159
第四节接受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166
第五节革命文学的论争/186
第六节三十年代前期(1930~1933年)的批评论/211
第七节结语/221
主要参考文献/260
后记/275
译后记/278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