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共鉴“五四”-刘再复作品

共鉴“五四”-刘再复作品

  • 字数: 15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 作者: 刘再复 著
  • 出版日期: 2010-01-01
  • 商品条码: 978753345268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2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文化更新运动,也是二十世纪中国最重大、最深远的历史事件。一个东方大国的文化转型、心理转型就从这里开始。所有的中国知识分子都必须面对这一划时代的事实。本书即为刘再复先生近年来发表的有关“五四”的访谈、对话、文章的合集。
作者简介
刘再复,一九四一年生予福建南安,一九六三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中文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爱,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后旅居美国,先后在芝加哥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科罗拉多大学任教,现任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荣誉教授。著作有《性格组合论》、
《文学的反思》、《论中国文学》、《鲁迅传》、《鲁迅美学思想论稿》、《传统与中国人》《罪与文学》(与林岗合著)、《放逐诸神》、《人论二十五种》、《读沧海》、《漂梳手记》(十卷)、《红楼四书》(四卷)等四十几部学术论著和散文集。作品已译为英、韩、日、法、德等多种文字出版。
目录
“五四”五说(代序)——李泽厚 刘再复
  一 “五四”了不起
  二 反孔也了不起
  三 最缺的还是德赛两先生
  四 告别“新启蒙”
  五 五四新文化诸子评说
  附录:一字之差的说明
五四新文化运动批评提纲
  一 重心明确但理论准备不足
  二 批孔的合理性与浪漫性
  三 德赛两先生的体用分离
  四 文学革命的概念错位
  五 现代人文经典创造意识的阙如
  六 主攻对象置换的假设
  附录一:中国贵族精神的命运
  附录二:谁是最可怜的人?
  附录三:伟大的内心律令——在香港北大校友会上的讲话
“五四”启蒙问题答问纪要一答北京鲁迅博物馆姜异新博士问
  一 关于启蒙的反思
  二 现代启蒙有无独特的话语谱系
  三 “五四”若干主将的不同思路
  四  清华诸子也属新文化范畴
  五 《红楼梦》是“五四”的先声
  六 关于鲁迅的新认识
  七 海外语境下的思索与研究
病理学启蒙的反思——刘再复、李欧梵对谈录
  一 病理学启蒙与生理学启蒙
  二 行动生活与沉思生活
  三 独立存在与象牙之塔
  四 抽象能力与形而上品格
  五 “新启蒙”命题已过时
“五四”中心理念汲其历史语境—一近现代中国三大意识的觉醒
  一 “民族一国家”意识的觉醒
  二 “人一个体”意识的觉醒
  三 阶级意识的觉醒与个体意识的灭亡
关于个人主义与新文学的思考——与李泽厚的两篇对话
  一 个人主义在中国的浮沉
  二 中国现代诸作家评论
五四文学启蒙精神的失落与回归
  一 历史角色的互换——启蒙主体的易位
  二 社会运动重心的转移和个性生长土壤的贫瘠
  三 启蒙主题的回归与创作个性
“五四”与西方的文艺复兴
  一 “五四”与西方文艺复兴的不同思路
  二 民族“厄运”与个人“厄运”的重叠
  三 三种“吃人”方式的发现
  四 人伦网络与礼治秩序
“五四”语言实验及其流变史略
  一 “五四”语言变革的伟大动机
  二 新语言的困境和媚俗流向
  三 走出俗化政治化的语言新试验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