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博物馆简史

博物馆简史

一场聚焦世界博物馆历史的纸上艺术展览,结合近100幅精美照片插图,展现博物馆从形态、馆藏、展陈到职能等各方面的探索与演变,串联起博物馆200多年的发展轨迹。广雅出品
  • 字数: 288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李翔,一森 著
  • 出版日期: 2024-09-01
  • 商品条码: 978755986875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20
  • 出版年份: 2024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今天的博物馆还是博物馆吗? 作为人类艺术文明的承载者之一,博物馆曾经一度享受着特殊礼遇,成为人们朝拜的对象;即便战争期间,它也在《海牙公约》的庇护下得以避开炮火的侵扰。然而博物馆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形态还是功能或社会影响,都已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很多人看来,现代社会逐渐商业化、多样态化的博物馆,已经与艺术这个圈子渐行渐远。我们不禁要问:今天的博物馆还是博物馆吗? 这也是一度困扰本书作者李翔和一森老师的一个问题,而正是对这一问题答案的追寻,形成了本书最初的框架。完整梳理下来,作者发现,尽管在短短200多年的历史中,博物馆一直处在“变形”和“进化”中,但它从诞生之初就被赋予的使命却从未发生改变,那就是——改造社会。和平时它为人们展示艺术、讲述历史,战乱时它为人们带来精神慰藉,经济萧条时它又为人们提供栖身之所。外表或冰冷或圆融的博物馆,看起来似乎遗世而独立,拒人于千里之外;而当人们需要它的时候,它又显得如此包容和亲切。至此,作者已有了答案,相信你也一样。 正如龙美术馆馆长王薇在序言中所说:“在这个繁忙而快速变化的世界中,博物馆似乎成为国际对话的平台,成为一片难得的美丽而平静的绿洲。”到了今天,在艰难中求生的博物馆看起来确乎变得功利、不再纯粹,但谁能否认,它依然在为履行服务大众、改造社会的使命,而努力着呢? 2.我们为什么要参观博物馆? 我们为什么要参观博物馆? 可能很多人参观博物馆,只是为了打卡拍照;孩子参观博物馆,也多半是家长的安排。真正带着欣赏艺术、学习历史目的,并有所收获的逛展人又有几个呢?曾经的博物馆是艺术的殿堂,是高知才得以踏进的圣地;到了今天,却沦为网红打卡地、照片里的背景。是博物馆变了,还是逛展的人变了? 博物馆当然变了,它变得更接地气,只为服务更多的群体;至于逛展的人,范围确乎扩大了,但认知上却似乎没跟上。于是一本又一本关于博物馆的书问世了,试图告诉人们“博物馆是什么”,“博物馆之美”在何处。但似乎仍然不够,于是“90后”博物馆人坐不住了,他们想要借由自己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在地实践经验,为读者还原博物馆最初的模样,以及博物馆如何一步一步变成如今的模样,并带领读者从一场聚焦博物馆的“纸上艺术展览”开始,学会如何沉浸式地逛展,并真正理解博物馆存在的意义。"
内容简介
一线博物馆人倾心打造的一部世界博物馆进化史,全面呈现了18—21世纪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完整还原博物馆的前世今生。全书以时间为轴,真实记录了博物馆从文艺复兴时期乌托邦式的“知识神殿”、战争期间的“精神庇护所”,到纯粹的“白立方”艺术空间,再到今天城市复兴中的“地标”“名片”这一过程中的蜕变,展现了博物馆在人类文明史上扮演的角色,探讨了博物馆形态、功能的演化;并针对博物馆当下面临的困境,试图从历史的时空中找到原因和线索。书中还配有100幅高清彩色插图,意在打造一场“纸上艺术展览”,让读者足不出户收获逛展体验、接受艺术熏陶。
作者简介
"李翔,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艺术史与考古学士,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学院硕士。从事国际展览及策展工作。 一森,谢菲尔德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管理硕士学位,从事博物馆国际展览工作。"
目录
前言
第一篇章
起源与探索:18世纪中期—1914年
1博物馆中的仪式性
2如果作品会说话
3谁养活了艺术家?
4英国博物馆的公众化探索
5北美博物馆业的发展
第二篇章
发展与演变:1915年-20世纪50年代
6杜尚和当代艺术
7战火中的博物馆
8博物馆里的“明星”
9建筑美学与博物馆
10博物馆中的“审美崇拜”
11中国博物馆简史
12博物馆的“橱窗”
第三篇章
危机与展望:20世纪60年代—21世纪
13博物馆的生存危机
14博物馆的后现代难题
15当博物馆成为城市名片
16博物馆“奇迹”
17今天的策展人是谁?
18博物馆的明天
续篇:千禧之后
后记
译名表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