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

  • 字数: 252
  • 出版社: 西南大学
  • 作者: 林克松|
  • 商品条码: 978756972401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9
  • 出版年份: 2024
  • 印次: 1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呈现出三大特点: 第一,面向时代发展需求, 问题聚焦精准。在新的发展 阶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的深厚基础仍在民族地区、 农村地区与县域,而民族地 区“县域治理”的特点决定了 县域职校在民族地区扶贫工 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该书 将研究对象定位在“西南民 族地区”和“县域职校”上, 研究视域聚焦于西南民族地 区县域职校在反贫困过程中 的重点、堵点与难点问题, 如民族地区县域职校扶贫体 制机制问题、传承与创新民 族文化问题、参与民族地区 农民培训问题、控辍保学问 题,等等。这些问题紧扣了 时代发展的需求,紧抓了民 族地区脱贫攻坚以及乡村振 兴的关键,聚焦了县域职校 的发展。因此,该书具有很 强的问题意识。第二,面向 理论知识前沿,内容创新性 强。自国家深入开展脱贫攻 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 ,职业教育扶贫研究的热度 迅速攀升,理论成果与学术 空间不断拓展。该书在原有 的学术成果基础上,又进一 步丰富了相关研究的内涵, 如利用多元学科视角明晰了 县域职校扶贫的价值机理、 以推拉理论(人口迁移理论 )分析了县域职校如何驱动 学生县域就业、以资本理论 构建县域职校的发展模型、 以嵌入理论构建“民族地区 县域职校”和“民族文化”之 间的互动机制等。作者通过 前沿的、科学的、特色的理 论知识,进一步厘清了西南 民族地区县域职校发展与脱 贫攻坚的内在逻辑,深度解 释了民族地区县域职校扶贫 的运作机制、实际成效、影 响因素以及发展方向,为民 族地区县域职校的振兴发展 与反贫困治理提供了有理论 高度与创新性的学术启示。 第三,面向具体实践情境, 经验效用较强。职业教育事 业始终是围绕着党和国家的 中心工作以及人民群众的实 际需求展开的。因此,职业 教育研究必须是具有扎根性 和本土性的。该书基于相关 政策文件落实情况和职业教 育具体改革进展,对西南民 族地区县域职校的振兴发展 与反贫困治理进行了扎根考 察,调研与评估了“县域职 业教育”与“县域经济社会” 之间的结构耦合度、县域职 校参与农民培训的秩序样态 、县域职校助力控辍保学的 成效与梗阻,并提出了县域 职校振兴发展与反贫困治理 的实践转向和路径,真正做 到了学术创新与田野实践的 结合,理论成果与社会服务 的融合。
作者简介
林克松,男,1984年9月出生,江西玉山人,党员。2014年6月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2016年6月获得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证书。现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讲师,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近年来,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校级课题3项;副主编教材1本;在《教育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6篇被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获得重庆市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
目录
第一章 价值定位 一、社会学视角 二、经济学视角 三、文化学视角 四、教育学视角 五、多学科观照 第二章 作用机理 一、宏观作用机理 二、微观作用机理 第三章 应然逻辑 一、顶层共生逻辑 二、中层协同逻辑 三、底层融合逻辑 第四章 评价指标 一、文献梳理 二、构建依据 三、构建原则与方法 四、模型呈现 五、评定等级 第五章 背景评价 一、县域发展情况 二、学校发展情况 第六章 输入评价 一、帮扶方式 二、人力投入 三、财力投入 四、物力投入 第七章 过程评价 一、产业扶贫和振兴 二、人才扶贫和振兴 三、文化扶贫和振兴 四、生态扶贫和振兴 五、组织扶贫和振兴 第八章 结果评价 一、县域发展度 二、个体获得感 三、学校生长力 四、传导关系 第九章 外部影响 一、县域经济水平 二、县域产业基础 三、人口规模结构 四、地理交通环境 五、政治地理资本 六、文化地理资本 第十章 内部影响 一、学校发展基础 二、学校参与动力 三、人才培养能力 四、农民培训能力 五、文化传承能力 六、内部治理能力 第十一章 发展资本 一、经济资本 二、文化资本 三、社会资本 四、象征资本 第十二章 发展机遇 一、西部大开发新格局驱动 二、共建“一带一路”持续推进 三、乡村振兴常态化推进 四、乡村文旅融合发展 五、区域协作纵深发展 第十三章 发展框架 一、时代意义 二、价值遵循 三、逻辑框架 第十四章 发展路径 一、宏观路径 二、中观路径 三、微观路径 后记 部分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表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