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环境诉讼

环境诉讼

  • 字数: 221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法律图书有限公司
  • 作者: 杨严炎 著
  • 出版日期: 2017-06-01
  • 商品条码: 9787519702281
  • 版次: 1
  • 开本: A5
  • 页数: 294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环境诉讼:从案例到制度的深层分析》是我国靠前部对环境诉讼进行整体研究的个人专著,在环境诉讼的框架下,作者杨严炎对靠前外环境公益诉讼、环境私益诉讼的立法与司法实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察、比较与分析。在此基础上,作者对环境公私益诉讼的联系与区别、各自相同和不同的司法政策以及发挥作用的空间、环境公私益诉讼的相互促进等以往研究中较少涉及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此外,对靠前外环境公私益诉讼典型案例的专题分析,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到靠前外环境公私益诉讼的实际运行情况,也使中外环境公私益诉讼比较研究的内容更为丰富多彩。
作者简介
杨严炎,法学博士,复旦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曾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德国马普所进行访问研究,在德国康斯坦茨大学进行合作研究。主要研究方向为民事诉讼法、司法制度。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司法部和上海市等项目。在《法学研究》《中国法学》《法学家》《现代法学》《法学》等法学及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获上海市很好博士学位论文等奖励。
目录
前言
导论
第一章 环境诉讼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 环境纠纷的特征及类型
第二节 环境诉讼的概念和特征
第三节 环境诉讼的类型划分
第四节 环境公益诉讼与环境集团诉讼
第二章 国外环境公益诉讼的考察与分析
第一节 美国环境公益诉讼的考察与分析
第二节 印度环境公益诉讼的考察与分析
第三章 国外环境私益诉讼的考察与分析
第一节 美国环境私益诉讼的考察与分析
第二节 德国环境私益诉讼的考察与分析
第三节 日本环境私益诉讼的考察与分析
第四章 国外环境诉讼典型案例评析
案例一 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等原告诉美国西南造船厂环境污染公益诉讼案
案例二 印度M.C.Mehta律师诉恒河流域市政机构环境污染公益诉讼案
案例三 阿特金斯等原告诉美国Harcros化学公司案为例
案例四 英国18名残疾儿童诉科比镇委员会环境侵权案评析
第五章 我国环境诉讼的立法与司法实践
第一节 我国环境诉讼的立法发展与现状评析
第二节 我国环境诉讼的司法实践与现状评析
第六章 我国环境诉讼典型案例评析
案例一 泰州市环保联合会诉常隆化工等6家企业环境污染修复赔偿案
案例二 福建省屏南县1721人诉榕屏化工厂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案
第七章 中外环境诉讼比较研究
第一节 中美两国环境公益诉讼比较研究
第二节 中国与其他代表性国家环境公益诉讼比较研究
第三节 中美两国环境私益诉讼比较研究
第四节 中国与其他代表性国家环境私益诉讼比较研究
第八章 我国环境诉讼的制度建构
第一节 我国环境诉讼制度建构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 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制度建构
第三节 我国环境公私益诉讼的融合、制度共建和相互促进
摘要
前言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新闻中心举行的记者会上,环保部部长就“全面加强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的提问时指出,从当前中国环境排污强度来看,我们现在已经超过历史上最高的两个国家——德国和日本的2~3倍。:《中国排污强度超史上最高国家德日2-3倍》,来源于人民网,最后访问日期:2016年2月15日。这个数据说明了我国面临的环境形势有多么严峻!世界“八大公害”事件有4起发生在日本,日本是当时世界上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国家。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来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从国外的成功经验看,遏制大规模环境侵权主要通过环境行政执法和环境司法,这两种机制的有效运转和协调运行是遏制大规模环境侵权和环境法实施的重要手段和必备条件。具体到不同的国家,这两种机制发挥的作用不尽相同。美国和日本在环境行政执法运作良好的情况下,环境诉讼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美国不仅环境公益诉讼和私益诉讼效果显著,对环境侵权者制裁力度很大,而且在环境诉讼中有许多先进、科学的方法,更值得我们借鉴。以德国为代表的欧盟国家尽管环境诉讼的发达程度远低于美国,但其在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做的还是比较好的,原因在于他们严格的环境标准和行政执法,再加上企业的优良传统,在环境诉讼案件比较少的情况下,也使环境得到了较好的保护。整体上看,美国侧重于通过环境诉讼以及事后制裁等方式来威慑环境侵权者从而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而德国等欧盟国家则侧重于通过严格的行政审批、行政执法等预防性措施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我国应当朝什么方向发展是一个需要深入研讨的重大问题,笔者认为,美国的模式和德国的模式都有值得借鉴的地方。环境行政执法和环境司法相比,无疑环境行政执法成本更低、效率更高,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应当优先学习德国等欧盟国家,将提升环境行政执法的能力和效果放在首要位置予以考虑。我们国家也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最严环保法的出台就是这方面的一个突出表现。2016年2月18日,在国新办举办的中外媒体见面会上,环保部部长在介绍2015年作为新环保法实施元年,环保执法取得显著成效时提供了一组数字。截至2015年底,全国实施按日连续处罚715件,罚款数额达5.69亿元;实施查封扣押4191件,限产停产3106件。各级环保部门下达行政处罚决定9.7万份,罚款42.5亿元,比2014年增长了34%。全国移送行政拘留案件是2079件,移送涉嫌环境污染犯罪案件1685件。同时,2015年环保部对多个市级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进行了约谈。各地共对163个市开展了综合督查,对31个市进行了约谈,对20个市县实施了区域限批,对176个问题进行了挂牌督办。:《环境守法确实面临地方政府经常干预》,载《每日经济新闻》2016年2月18日。力度更大的环保执法是借鉴和采用了类似中纪委巡视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做法。2015年7月,中央深改组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明确建立环保督察机制。规定督查工作将以中央环境保护督查组的组织形式,对省区市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开展,并下沉至部分地市级党委政府部门。督查组长由现职或近期退出领导岗位的省部级干部担任,副组长由环保部现职副部级干部担任。督察结果不是开会反馈就结束了,环保督察重在结果的应用,结果将被移交中央组织部、监察部、财政部等有关部门。其包括三个层次:一是把整个督察情况移交中央组织部,作为对被督察省区市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和任免、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也供在中央资金安排时充分运用;二是发现的具体环保问题,大部分移交给省级环保部门去查处,有的由环保部直接查处;三是可能涉及违规、失职、乱作为的一些问题线索,按程序移交给有关部门。从目前情况看,用力度大、成效显著来概括并不夸张。上述数字和举措,一方面说明环保执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加强环境行政执法的重要性,说明中央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决心和力度超出我们的预期。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国环境违法和侵权的严重程度。特别是行政处罚决定9.7万份,说明被查处的达到行政处罚的环境违法行为数量之多,超出想象。在加强环境行政执法并取得显著效果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还不具备德国和许多欧盟国家环境执法的条件,当然也就不可能达到它们环保执法的效果。面对如此严峻的环境形势,我们在全力提升环境行政执法能力的同时,美国、日本等国家环境诉讼的经验也是需要研究和借鉴的,监督行政机关履职的环境公益诉讼的发达也是提升环境行政执法水平的重要方式。尽管在国家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但距其应当发挥的作用还有很大的差距。环境私益诉讼仍然处于被冷落的境地,国家对环境诉讼的整体重视度还远远不够,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的理念还需要更新,思想还需要解放,无论理论研究还是立法和司法都需要进一步加强。近年来,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升温和国家对环境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环境诉讼方面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既有研究的布局不够平衡,仍有不少薄弱之处甚至盲区。环境公益诉讼研究成果非常多,环境私益诉讼研究成果比较少,特别是迄今为止国内还没有一部环境诉讼方面的专门著作,这必然会影响到对环境诉讼的整体研究和系统研究。如果在环境诉讼的框架下对公益诉讼与私益诉讼进行研究,二者的联系与区别,各自相同和不同的司法政策以及发挥作用的空间,在解决环境诉讼难中可以共用的资源和方式,环境公私益诉讼的融合与制度共建,以及相互促进等以往研究很少涉及的问题就能够得到弥补,这是笔者选择该题目的主要原因。本书的写作恰逢其时。在本书写作过程中,与环境有关的法律特别是司法解释密集出台,检察机关和环保组织在环境公益诉讼的司法实践中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并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和较高质量的案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也多批次公布了环境诉讼的典型案例,这些都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许多法律的最新规定和丰富多彩的环境诉讼司法实践的样本,为本书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以及与国外环境诉讼制度和司法实践的比较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当然也会提升本书的研究价值。本书是我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环境诉讼的模式选择与制度构建研究”(14BFX113)的最终成果。感谢复旦大学法学院为本书出版提供的支持;感谢法学院王翠敏博士以及我的研究生饶淑慧等同学在资料收集上付出的劳动;感谢法律出版社黄琳佳编辑细致高效的工作。对于上述机构和个人的支持,在这里谨致以诚挚的谢意!尽管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笔者付出了很大努力,但由于课题本身的难度和作者水平的限制,本书仍有可能存在一些瑕疵甚至错误。凡此种种,以及其他可能出现的所有纰漏,欢迎读者批评指正。2017年6月于复旦园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