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女儿节

中国女儿节

  • 字数: 156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 作者: 赵逵夫 著作
  • 出版日期: 2015-08-01
  • 商品条码: 9787534854422
  • 版次: 1
  • 页数: 198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34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中国女儿节:西和乞巧文化》由赵逵夫著。
秦人发祥于陇南西汉水上游,周人发祥于陇东庆阳地带。现在流行传于甘肃省西和县、礼县一带的乞巧节俗,正是秦早期文化的遗留;而牛郎织女的传说,正是在周秦文化交融中所形成的。
乞巧期间,未出嫁的姑娘们要参加者七天八夜的乞巧活动。她们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迎巧、祭巧、唱巧、送巧。通过一年一次的乞巧节,姑娘们不仅学到很多生产、生活知识,也培养组织、协调和团结互助精神。这样的乞巧节在全国是独特的,是真正的女儿节。
作者简介
赵逵夫,1942年生,甘肃省西和县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导师,甘肃省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中国屈原学会名誉会长、全国辞赋学会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遗产》编委和复旦大学《中国文学研究》编委,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代文学研究》学术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古代文学学会会长。丝绸之路与华夏文明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华夏文明传承发展理论与实践研究平台主任,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会员,甘肃省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副,甘肃省文化发展学会顾问。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和民俗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史》《文献》《中华文史论坛》《中国文化》《文化遗产》《民俗研究》《民间文化》《中国俗文化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90余篇,专著有《屈原与他的时代》,《古典文献论丛》、《屈骚探幽》等。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先秦文学编年史》,成果列入“国家社科基金文库”;所编《先秦文论全编要诠》、《历代赋评注》俱获全国很好古籍图书二等奖。其《再论〈牛郎织女〉传说的孕育、形成与早期分化》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由秦简〈日书〉看牛女传说在先秦时代的面貌》获2013年“百盛――清华学报很好论文奖”。
目录
引言
一、七天八夜乞巧节――真正的女儿节
(一)乞巧风俗谱系与乞巧风俗
(二)乞巧准备与组织工作
(三)迎巧
(四)祭巧、唱巧
(五)相互拜巧
(六)迎水和转饭
(七)巧饭会餐
(八)灯下乞巧
(九)送巧
(十)乞巧活动对于西和女性的意义
二、乞巧歌的前世今生
(一)被旧礼教吹散消失后的搜寻
(二)西和乞巧歌与牛郎织女的传说
(三)《西和乞巧歌》的内容
(四)从乞巧歌看新旧思想斗争中的女性命运
(五)乞巧歌对新中国历史的反映
(六)乞巧歌的传习、创作
(七)乞巧歌演唱与音乐舞蹈技巧的提高
三、秦文化的遗留与牛女传说
(一)织女的原型――秦人始祖女修
(二)秦人发祥地
(三)秦文化遗存
(四)天水、汉水与天汉
(五)《诗经?蒹葭》与牵牛织女传说
(六)西和与七夕风俗相关的名胜
四、周秦文化的交融与牛女传说和乞巧风俗的形成
(一)周人发祥地与农耕文化遗存――陇东
(二)发明牛耕的叔均
(三)祭祀田祖的诗
(四)《诗经》中的牵牛织女传说
(五)《周易》中透露的信息
(六) 秦代的牵牛织女传说
(七) 西汉宫廷的乞巧节
(八)牵牛织女传说的分化
(九)一年一次的乌鹊架桥
(十)“说春”和牛拜年风俗
结语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