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刑法原理

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刑法原理

  • 字数: 44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法律图书有限公司
  • 作者: 齐文远,童德华,周详著 著
  • 出版日期: 2017-05-01
  • 商品条码: 978751972450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89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5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优选化已成为我国刑法理论研究的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正如《优选化视野下的中国刑法原理》内容中所具体展开的那样,当前刑法学中几乎所有的争议都与优选化有关。这一方面是因为存在于一个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优选化的时代,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优选化这一概念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实际上无论是否认可或者是否意识到,优选化的视野已经成为我国刑法学人的一种思考方式,或者说成为了一种必不可少的研究范式。
目录
目录第一章刑法全球化与中国刑法学的应对一、“刑法全球化”概念的提出二、法律全球化概念的分析三、刑法研究视角的转换:刑法全球化思维第二章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刑法学的基本立场一、中国刑法学的应然品格二、中国法学如何走向世界三、中国法学走向世界的路径:“实践法学”的提倡四、教义主义抑或实践主义:中国刑法学的路径选择第三章社会治理现代化与刑法观的调整一、“三位一体”的刑法观之形成二、“三位一体”刑法观的中国展现三、“三位一体”刑法观的中国展开第四章对我国刑法走向的思考一、有所作为与有所不为:刑法应对社会风险的路径选择二、建构我国刑事法治应避免过度犯罪化倾向三、制定“刑法修正案”应遵循的原则第五章“民生法治观”下刑事立法的风险评估一、民生法治观的提出二、危险驾驶入刑时的民生保障旗号三、危险驾驶入刑理由的质疑四、保障民生视角下危险驾驶入刑的负面效应五、违法驾驶行为不入罪的替代法律措施第六章刑法理念与制度的序列性问题一、理念与制度序列性争端之由来二、刑法的基本理念与理解上的偏差三、理念稀缺与制度瑕疵之间的权衡之一:事实层面四、理念稀缺与制度瑕疵之间的权衡之二:规范层面五、结语第七章刑法教义学的概念及其价值一、刑法教义学的概念界定二、刑法教义学与规范刑法学的关系梳理三、学界对刑法教义学价值的批判及笔者的初步回应第八章刑法的效力范围一、刑法的时间效力与溯及力问题二、刑法的空间效力问题三、刑事司法协助第九章形式和实质的犯罪论问题一、刑法形式解释论与实质解释论之争二、四要件与三阶层犯罪论体系共生论三、规则与行为功利主义违法观之争论第十章事实推定在盗窃无形物犯罪中运用的司法判例分析一、裁判事实及其争议二、推定与罪刑法定原则三、事实推定的类型与基本要求四、推定窃电量的有关规定和裁判之评价第十一章犯罪客体研究的实证化思路——以传播淫秽物品罪的客体界定为例一、犯罪客体问题的还原二、传播淫秽物品罪客体之界定三、犯罪客体(法益)解释论机能的实际体现第十二章罗克辛的客观归属论之形成及其评价一、刑法中现代客观归属论的理论前奏二、罗克辛的客观归属论形成之根据三、罗克辛的客观归属论的基本构造四、罗克辛的客观归属论的评价第十三章刑事责任的解构与重构一、刑事责任在刑法中的地位二、刑事责任的含义三、期待可能性与责任能力的关系四、违法认识可能性与期待可能性的关系五、小结性说明第十四章刑事替代责任制度比较研究一、序说二、历史回溯三、代理责任制度四、转嫁刑责任制度五、存废的基本观点第十五章“累犯加重犯”研究一、问题的提出二、刑法司法解释立法化现象的评价三、“累犯加重处罚”的合理性四、盗窃罪“累犯加重处罚”的合法性第十六章网络社会与刑事司法公正一、网络民意影响司法裁判的内在机制分析二、网络社会民意对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影响三、网络民意与司法公正的复杂关系四、“网络社会”中的大众话语与精英话语之间的矛盾与沟通第十七章大众死刑观的塑造与废除死刑的路径分析一、死刑存废之争中民意论题研究的困局二、网络社会中媒介对民意的塑造功能三、东西方各种媒介塑造死刑观的比较分析四、中国废除死刑的具体路径第十八章死缓制度的合理性反思一、死缓制度的适用易导致多种弊端二、死缓制度并不具有明显的人道性价值三、死缓制度与现代法治理念相冲突四、死缓制度在逻辑上不能自洽五、结语
摘要
出版说明这是一本写给刑法专业研究生的书。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法学科团队研究决定出版几本帮助本专业研究生增强问题意识和学术创新能力的参考读物。《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刑法原理》便是其中的一本。需要指出的是,这本书只有少量篇幅是首次问世,其他绝大部分内容在过去十多年曾以专题论文形式发表在一些学术刊物上,这次出版时只是做了些简单的文字处理而没有进行大的改动,因此就使得本书在体系方面存在一些不足,特别是不像教科书那样严谨和全面,此外,几位作者之间的行文风格以及具体见解也不是都完全一致。对此,恳请读者诸君批评指正。本书使用《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刑法原理》为书名,是因为全球化已成为我国刑法理论研究的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正如本书内容中所具体展开的那样,当前刑法学中几乎所有的争议都与全球化有关。这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处于一个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全球化时代,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全球化这一概念具有广泛的包容性。实际上无论我们是否认可或者是否意识到,全球化的视野已经成为我国刑法学人的一种思考方式,或者说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研究范式。所以我们认为,尽管反对全球化和赞成全球化的声音在刑法学界和在其他领域一样针锋相对,交锋此起彼伏,甚至发生一些诸如英国通过全民公投“脱欧”等小插曲。但实际上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世界各国的联合反恐和反腐败法律合作也表明刑法全球化已经成为不争的现实,而且运用全球化这一视角,将有利于消除我国刑法学与其他国家刑法学之间的隔阂,强化互联互通,通过比较鉴别、取长补短而促进刑法学科发展,也将有助于我国刑法学人在与国外同行的对话交流中能取得刑法全球化讨论之话语权,从而到国际舞台上去讲好中国故事以贡献中国人的智慧。另外,刑法全球化视角对我国所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也将起到十分重要的推进和保障作用。本书三位作者均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法学科的教师,且因同事关系或师生缘分经常在一起交流见解,切磋学术,实际上本书中的许多观点都是在我们合作研究中形成的。仅就初稿执笔而言,本书第一、二、三、四、八章由齐文远教授撰写;第六、十、十二、十三、十四、十八章由童德华教授执笔;第五、七、九、十六、十七章由周详教授撰写;第十一、十五章由周详教授和齐文远教授合作完成。全书最后由齐文远统稿。当然,本书的问世还得益于苏彩霞教授以及其他很多同事和同学们的鼓励,出版社的大力支持以及编辑徐蕊老师的辛勤付出和细致编校。在此谨表谢忱。作者 谨识2017年12月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