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互联网金融法律评论

互联网金融法律评论

  • 字数: 26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 作者: 许多奇 主编 著
  • 出版日期: 2015-09-01
  • 商品条码: 978751188436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15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43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由许多奇主编的《互联网金融法律评论(2015年第2辑总第2辑)》分为慎思篇、审问篇、笃行篇、广闻篇四篇,收录了《互联网金融,法治当行》、《论互联网法》、《互联网金融风险规制路径》、《P2P平台诉讼催收困境探讨》等文章。
作者简介
许多奇,湖南临湘人,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学博士。第五届上海市十大中青年法学家,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交通大学金融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 《互联网金融法律评论》主编。
目录
慎思篇
互联网金融,法治当先行
学术精要导读:互联网金融法学前沿研究的逻辑进路
论互联网法
从隐私到个人信息:利益再衡量的理论与制度安排
互联网金融风险规制路径
网络诽谤的争议问题探究
论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法律监管制度的完善
美国人人贷的监管误区
审问篇
十部委《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新读――互联网
金融风险防范与创新发展
从实务视角解读《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互联网专车兴起语境下,出租车监管改革的思路与建议
论专车行业的合法化――以“Uber'’模式为考察对象
笃行篇
P2P平台诉讼催收困境探讨
“P2P网络借贷行业诉讼催收第一案”为何案――有关三个P2P网络
借贷行业相关判决的研究
支付宝担保交易的法律界定及功能模式缺陷判断――余某某诉支付宝
合同纠纷案评析
广闻篇
互联网对保险新业态发展推动研究――基于“娱乐宝”模式视角
《外国投资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对互联网VIE结构的影响――兼谈其他外商投资制度改革
“团购信托”理财模式法律分析――以信托100理财产品的结构
设计为研究对象
约稿启事
摘要
序 人类正在迅速滑入全球金融资本主义体制的时代。互联网金融使这一进程呈几何级数加快。与此同时,经济的投机性、市场泡沫破裂的风险性、社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在不断膨胀。于是,对无限递增的数码空间进行监管、对迅速增值的金融权力进行约束的呼声也渐次高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交通大学《互联网金融法律评论》应运而生,旨在把层出不穷的金融创新纳入法治轨道,对网络互动中产生的涨落和混沌进行有序化处理,为新式商业信用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提供坚实的制度基础。 互联网金融的根源可以追溯到20年前。然而在中国,从2013年起互联网金融才开始蓬勃发展,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推动了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体制改革和产业资本市场的发育。众所周知,我国既有的金融体系与财政体系的边界其实是模糊的、流动的。金融秩序以政府信用为担保才得以维持。因而金融业务具有很强的垄断性,具体表现是霸王条款和过度盈利。为了防止权力的任意性引发金融振荡,有关职能部门采取层层把关、步步审批的方式进行监管,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结构,严重妨碍了营业效率的提高。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一举打破了原有的垄断格局和僵硬体制。显然,互联网金融的最大优势就是通过平面化、网络化、信息技术化的革新模式,大幅度提高了金融服务的效率,并拓展了融资渠道以及民间资本市场的发展空间。 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数码虚拟的自由空间、纵横交错的关系结构以及大数据处理的基础设施构成全新的风景线。在电脑网络与人际机缘相链接和叠加而形成的多媒体社会中,信息和资源的传递和计算变得极其便捷、极其广泛,也使交易成本大幅下降,催生了网上银行、电子货币、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网络小微企业贷款、网络小额信用贷款、网络众筹融资、金融机构的网络服务创新平台、网络基金销售等一系列新生事物,也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红利。通过跨界无垠的互联网金融通道,庞大的资本既可以在一眨眼间呼引啸聚而来,也可以在一转念间风流云散而去;既可以给实体经济造成出其不意的打击,也可以给个人财富造成变幻无常的盈亏。高风险、高收益是互联网金融的基本特征。 以互联网的开放性为前提条件,以红利分享的机会为驱动装置,相关金融领域的确已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生机。然而在繁荣景象的背后也并非没有泡沫、阴翳以及陷阱。毋庸讳言,迄今为止的互联网金融界,由于缺乏准入门槛和行业规则,竞争虽然是自由的,却未必是公平的;由于缺乏监管机制和法律约束,信用破绽不安始终如影随形;由于互联网金融与制造业经济的关系尚未定型,一种投机的、冒险的虚拟资本冲动很可能把长期理性和公共利益推下断崖,使国民财富变得像无根的浮萍。为了将互联网金融从上述困境里解救出来,防止中国在走出“租场式经济”低谷之后又陷入“赌城式经济”的迷魂阵,特别需要法学专家、立法者、司法机构、金融监管部门、业界人士加强交流,在通力合作的基础上凝聚制度设计的共识,采取未雨绸缪的防范措施。 上海是崛起中的国际金融中心。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一项最重要使命就是实现中国的金融制度创新。而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高级金融学院、安泰经管学院、凯原法学院比邻而立,可以说这里正是推动学科交叉和知识融会的最佳场所。我相信,在业界支持下,由一群新锐法学者创办的《互联网金融法律评论》能够为那些勇于直面现实问题、试图凝聚制度共识的各领域才俊搭建一个影响深远的交流平台。我祝愿,本书能成为金融法律创新的孵化器,成为风险对策的实验室,成为互联网金融新生事物茁壮成长的温床。我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一群具有国际视野和精通实务技能的新型金融法律人才能够通过本书相识、互助、共荣并在各自的事业中脱颖而出。 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长江学者。 2015年4月6日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