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习惯与法制的冲突及整合

习惯与法制的冲突及整合

  • 字数: 195.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 作者: 高晋康 何真 著作
  • 出版日期: 2010-12-01
  • 商品条码: 9787511806109
  • 版次: 1
  • 开本: A5
  • 页数: 232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24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习惯与法制的冲突及整合:以西部地区的调查分析为进路》内容简介:习惯和法制的冲突及整合,自苏力教授在《法治与本土资源》一书论及后,逐渐成为法学研究的一大热点,也引发了作者对此问题的关注。有幸的是,我们在2005年承担了司法部课题“构建西部区域和谐社会秩序与法制统一对策研究”,对西部民族地区民族习惯与法制的冲突整合的情况进行了初步调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调研报告,并将此收录为《习惯与法制的冲突及整合:以西部地区的调查分析为进路》的上篇。此篇提出了对习惯与法制的冲突进行整合的一些理论,但如何将这些理论与现实进行有效的结合,以对法治建设更好地献言献计,我们将对习惯与法制冲突整合的关注点投射到在人民调解制度的重构中如何整合习惯与法制的冲突,并争取到了四川省司法厅课题“社会转型中人民调解制度的重构”。 
作者简介
高晋康,女,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研究生,四川省宪法学会理事,研究领域为宪法与行政法学。近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08CMZOO2):《后税费时代村社功能的转变与利益平衡的法律应对》;主持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l项、主持四川省司法厅重大调研项目:《转型时期三大调解的衔接》;主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以及其他省部级以上项目10余项。在《中国法学》(英文版)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发表学术专著2本。曾获得多项四川省法学会、四川省教育厅颁发的学术成果奖励。多次参加靠前重要学术会议。
何真,男,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专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很好人才支持计划,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财税法教育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商法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证券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律教育研究会理事、四川省法学会副会长等学术职务。近年,在法律出版社、中国金融出版社等出版专著12部,在《中国法学》、《比较法研究》、《法学家》、《现代法学》、《政治与法律》、《金融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经济学家》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相关论文被《人民日报》
(海外版)、《新华文摘》、《法制日报》等报刊转载;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规划项目、司法部项目等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及其他科研奖项十余项。 
目录
上篇:西部民族习惯与法制的冲突及整合
第一章 有关西部民族习惯与法制冲突及整
合的论文评述/3
一、问题的提出/3
二、研究现状/5
三、待解决的问题/11

第二章 构建和谐社会与法制统一的关系/15
一、和谐社会与法治社会/15
二、法治社会中的法制统一与规则多元/19
三、和谐社会、法治社会与西部大开发/23

第三章 西部民族地区民族习惯与法制冲突
及整合的调查
——以四川省阿坝州为例/27
一、调查概况/27
二、数据结果分析/29
三、民族习惯与法制冲突整合的深入分析/36

第四章 民族习惯与法制冲突整合的理论分析/58
一、民族习惯与法制的地位/58
二、民族习惯与法制的冲突/59
三、民族习惯与法制冲突整合的本质、功能和属性/63
四、整合民族习惯与法制冲突的效应评价/65

第五章 整合民族习惯与法制冲突的对策/67
一、整合民族习惯与法制冲突的路径选择/67
二、整合民族习惯与法制冲突的具体建议/68
中篇:人民调解制度重构中的习惯与法制的冲突及整合
——以三大调解的衔接为进路
第一章 有关人民调解制度的评述/83
一、问题的提出/g3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85
三、拟解决的问题/88

第二章 人民调解制度的运行现状及其问题/91
一、人民调解制度现状/91
二、存在的问题及成因/93

第三章 人民调解制度与行政调解、法院调解的衔接及策略选择/99
一、三大调解制度的联动方式/99
二、三大调解之间的关联/104
三、三大调解的有效衔接和策略选择/105

第四章 人民调解制度运行中习惯与法制的交错及汇通/108
一、人民调解模式中习惯与法制的运用/108
二、司法调解模式中正式与非正式法律的运用/111
三、行政调解模式中正式与非正式法律的运用/114
四、国家与社会的互动作为构筑人民调解制度的理论和现实的
根基/115

第五章 人民调解制度的运作策略与保障机制/117
一、加大调解制度公信力建设/118
二、改革社区人民调解员选拔、培训机制和福利保障制度/119
三、调解委员会由单一的群众自治体向政府引导的综合参
与体转变/121
四、加强对调解制度的立法指导/122

第六章 人民调解制度法制化的合理定位与对策建议/124
一、人民调解制度:国家与社会的双重身份/124
二、第三领域的纠纷处理方式/125
三、完善人民调解制度的路径选择/126

第七章 以大调解机制之“广安模式”重构西部地区人民调解体系/131
一、“广安模式”的特点/132
二、对“广安模式”的检视/136

第八章 全面解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构建西部
地区的大调解格局/138
一、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
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的解读/138
二、对“大调解”应秉持的理性态度/144
下篇:后税费时代村社功能的转变与利益平衡的法律应对
——基于西部地区实地调查的分析
第一章 有关村社功能的研究述评/151
一、问题的提出/151
二、本篇的研究现状/153
三、尚待解决的问题/170

第二章 村民自治的情况
——实地调查结果的变异分析/172
一、调查概况/172
二、数据结果分析/173

第三章 经济资源与村民自治中的村社组织/181
一、村社组织经济资源概述/182
二、村社组织的特征及设立/182
三、税费改革前后村社组织的功能转变/182
四、经济资源与村民自治中的村社组织的关系/186

第四章 村民自治中的行动者与村民自治符号化/188
一、问题的提出/188
二、我国法律视角下村委会的性质/189
三、村民自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90
四、结论/195

第五章 村民自治中的利益结构及其表达机制/197
一、村民自治制度存在的理由/197

第六章 西部地区村民自治的约束条件
——以税费改革前后村社功能的变化为视角/203
一、问题的提出/203
二、调查概况/203
三、国家与农民在村民自治中的地位/206
四、小结/207

第七章 后税费时代西部地区村民自治中的利益结构变动
与冲突/209

第八章 后税费时代西部地区村社的地位与控制范围/215

第九章 经验论证与制度建议/219
参考文献/224
致谢/231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