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国家.社会:框架与中国法学研究

国家.社会:框架与中国法学研究

  • 字数: 173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法律图书有限公司
  • 作者: 侯瑞雪 著 著
  • 出版日期: 2009-01-01
  • 商品条码: 9787503690396
  • 版次: 1
  • 开本: 大32开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09
定价:¥2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书是关于研究“国家-社会框架与中国法学”的专著,书中的主旨是通过反思“国家-社会”框架在中国法学研究中的确当性和有效性,检视“国家-社会”框架的限度及其理论预设,进而探讨在此框架下展开的中国法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本书适合从事相关研究工作的人员参考阅读。
内容简介
本书主旨是通过反思“国家-社会”框架在中国法学研究中的确当性和有效性,检视“国家-社会”框架的限度及其理论预设,进而探讨在此框架下展开的中国法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很多中国法学研究者在运用“同家-社会”框架对中国现实进行分析和解释的过程中,并未对框架的限度和预设保持足够的警醒,反而有神化该框架的倾向。“国家-社会”框架在中国法学研究中的确当性是西方现代性图式所赋予的,由于该框架在分析和解释转型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方面的简单性,致使其解释效力具有有限性。而且,“国家-社会”框架下的中国法学研究受到西方现代性理念的支配,所以无法切实把握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并且也不能提供一种评价和指引中国的法制建设方向的理论模式。因此,对“国家-社会”框架以及该框架下的中国法学研究进行反思性研究是必要的。通过这一反思进路和视角的转换,我们才能洞见到“国家-社会”框架下的中国法学研究的问题所在,并为其走出困境提供一种可能的出路。
作者简介
吉林大学法学博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法学院讲师,空间法研究所副昕长。主要研究方向:法理学和法律社会学。已在《法制与社会发展》等期刊上发表十多篇论文
目录
导论
一、问题的建构
二、论题的限定
三、“国家-社会”框架的来源与内涵
    (一)“国家-社会”框架的来源
    (二)“国家-社会”框架的内涵
    (三)国家与社会市民社会概念界定
四、分析进路的设定
第一章 中国市民社会研究与“国家-社会”框架下的中国法学研究述评
一、中国市民社会研究述评
    (一)背景、问题与意义
    (二)中国市民社会研究的主要争点及其转向
    (三)中国市民社会研究存在的问题
二、“国家-社会”框架下的中国法学研究之现状分析
    (一)市民社会与中国法治观的论争
    (二)市民社会与部门法研究
    (三)“国家法与民间法”研究
第二章 西方市民社会及“国家-社会”框架的形成和发展
一、市民社会理论复兴的背景及其概念之分梳
二、西方市民社会理论及“国家-社会”框架的演化发展
    (一)现代性的兴起与欧洲市民社会理论之形成
    (二)现代性的危机与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与衰落
    (三)现代性的重建及市民社会理论的复兴
    (四)小结
第三章 反思“国家-社会”框架及该框架下的中国法学研究
一、反思“国家-社会”框架
    (一)反思现代性理念
    (二)“国家-社会”框架的限度分析
二、反思“国家-社会”框架下的中国法学研究
    (一)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法治观的转向
    (二)“国家-社会”框架下的中国法学研究存在的问题l
第四章 以“国家法与民间法”研究为个案的进一步反思
一、“国家法与民间法”研究概览
    (一)民间法研究成为焦点之缘由
    (二)民间法习惯法之概念界定
二、反思“国家法与民间法”研究
    (一)反思“法律文化论”中的习惯法研究
    (二)反思“本土资源论”中的民间法研究
    (三)中国法学论者对“国家-社会”框架的有限反思
第五章 展望“国家-社会”框架与中国法学研究的发展l
一、思维方式的转变
二、研究视角的转换
三、托依布纳的自创生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