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刑事诉讼中鉴定意见证据能力的程序性保障及审查

刑事诉讼中鉴定意见证据能力的程序性保障及审查

  • 字数: 213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法律图书有限公司
  • 作者: 朱晋峰著 著
  • 出版日期: 2019-04-01
  • 商品条码: 9787519732370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34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5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刑事诉讼中鉴定意见证据能力的程序性保障及审查》以刑事诉讼中鉴定意见的证据能力为出发点,在充分考虑我国鉴定意见证据能力问题的困境之后,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并从程序角度提出完善我国刑事诉讼中鉴定意见的证据能力的措施。其中,特别就鉴定人隐蔽出庭作证制度、鉴定意见证据审查的新模式——专家陪审员制度予以充分介绍。
作者简介
朱晋峰,1987年出生,诉讼法学博士,主要从事证据法学研究。现任司法鉴定科学研究院《中国司法鉴定》编辑部主任、编辑,司法鉴定制度与法规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兼任中国法学会法学期刊研究会理事、中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会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协会医事法律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法学会理事、上海市法学会法学期刊研究会理事、山东省聊城市法学会特约研究员。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编著作1部,参编著作3部;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技术子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司法部司法行政系统理论研究规划课题、上海市民主法治建设课题等,参与课题多项。
目录
目录绪论章现行刑事诉讼鉴定意见证据能力问题及其成因节现行鉴定意见证据能力存在不足的表现第二节影响刑事诉讼鉴定意见证据能力的因素第二章域外刑事诉讼鉴定意见证据能力程序性保障比较研究节英美法系刑事诉讼鉴定意见证据能力的程序性保障第二节大陆法系刑事诉讼鉴定意见证据能力的程序性保障第三节对我国完善鉴定意见证据能力的挑战及启示第三章鉴定意见证据能力程序性保障措施节健全刑事案件重要鉴定人强制出庭程序第二节鉴定人不出庭作证的程序性后果体系第三节健全刑事案件专家辅助人制度第四节刑事诉讼鉴定意见证据能力其他程序性保障措施第四章鉴定人隐蔽作证制度研究节鉴定人隐蔽作证制度概述第二节域外隐蔽作证制度研究第三节我国鉴定人隐蔽作证现状第四节完善我国鉴定人隐蔽作证制度的构想第五章鉴定意见审查认证的困境及路径探索节我国“科学证据”的范畴及其审查第二节“科学证据”审查的必要性第三节“科学证据”审查的现状第四节“科学证据”审查的路径探索第六章鉴定意见审查之专家陪审员制度节专家陪审员制度意义第二节我国专家陪审员制度的完善参考文献
摘要
序将自然科学技术引入纠纷解决的诉讼之中,使原本具有一定主观色彩的裁判能够得到反复验证,是诉讼不断发展过程中的一大里程碑式事件。尤其是其还能解决以往在诉讼中无法解决的专业技术性难题,使裁判的公正性、权威性越来越得到确认。因此,在诉讼中,作为自然科学技术解决诉讼难题的一种重要证据形式——鉴定意见,越来越得到诉讼各方和法庭的青睐。虽然鉴定意见是专业人士根据专业标准作出的专业判断,但也正是因为这些专业判断往往是控辩双方都无法掌握的专业知识,故鉴定意见的证据能力和证明力会给诉讼各方带来神秘的色彩。然而随着近年来司法鉴定乱象的不断曝光,鉴定意见的公信力已经受到极大质疑。在理论和实践中,如何防止错误的、不科学的鉴定意见进入庭审之中,影响司法公正,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2005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颁布实施《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2014年10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健全统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完善证人、鉴定人出庭制度”的新任务、新要求;2017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七次会议通过《关于健全统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的实施意见》。其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七次会议指出:“司法鉴定制度是解决诉讼涉及的专门性问题、帮助司法机关查明案件事实的司法保障制度。健全统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要适应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完善工作机制,严格执业责任,强化监督管理,加强司法鉴定与办案工作的衔接,不断提高司法鉴定质量和公信力,保障诉讼活动顺利进行,促进司法公正。”这一系列文件和政策的出台,最终目的都是强化鉴定意见的公信力,提升鉴定意见的证明力。本书以刑事诉讼中鉴定意见的证据能力为出发点,在充分考虑我国鉴定意见证据能力问题的困境之后,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并从程序角度提出完善我国刑事诉讼中鉴定意见的证据能力的措施。其中,特别就鉴定人隐蔽出庭作证制度、鉴定意见证据审查的新模式——专家陪审员制度予以充分介绍,而对于其他在理论界和实务界已经探讨较多的内容,本书将不予赘述。本书所涉内容可能还有诸多不完善之处,敬请批评指正。在本书写作过程中,得到诸多专家学者的支持,在此表示感谢!本书是国家“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司法鉴定创新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编号:2016YFC0800700)下设课题《司法鉴定意见证据评价系统研究》(项目编号:2016YFC08007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在此对课题的资助表示感谢!朱晋峰2018年10月10日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