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电子证据法律问题研究

电子证据法律问题研究

  • 字数: 211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法律图书有限公司
  • 作者: 王学光著 著
  • 出版日期: 2018-09-01
  • 商品条码: 978751971917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0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在网络和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今天,无论在我国还是其他国家,计算机和电子通信技术都在各领域中被广泛使用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电子数据证据作为一种新兴的证据种类在遏制网络恶意入侵、互联网金融犯罪、计算机信息破坏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书围绕电子证据及其相关法律问题进行了探讨和研究。主要从国内外电子证据发展情况及我国电子证据实体性质、电子证据取证及其规范、体系化电子证据立法所表现的多层次性法律规范、电子证据与其相关联主体的责任关系以及电子证据鉴定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作者简介
王学光,1975年生,华东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法学博士后,国家司法鉴定人。主要从事计算机犯罪取证、电子证据、司法鉴定等领域的教学、科研和实务工作研究。2012~2013年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UCL)访问学者。2015年6月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2018年12月首批入选“上海青年法学法律人才库”。主持和参与国家级课题4项,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
目录
目录第一章国内外电子证据发展情况概述第一节电子证据相关法律概况一、国外情况二、国内情况第二节电子证据相关法律问题一、电子证据定位二、电子证据认定三、电子证据收集四、电子证据保全五、电子证据出示第三节我国电子证据所存在的问题一、电子证据立法表现的多层次性二、电子证据与其关联主体的责任认定不明确三、电子证据的取证及鉴定规范有待加强四、电子证据立法不足第二章电子证据取证及规范研究第一节电子证据取证概况一、电子证据取证相关概念二、电子证据取证发展状况第二节电子证据取证技术及工具一、静态取证二、动态取证第三节电子证据取证原则、步骤及规范一、电子证据取证原则二、电子证据取证步骤三、电子证据取证规范第四节电子证据取证中存在的问题一、法律与程序方面二、技术方面第五节电子证据取证规范性建议第三章电子证据立法多层次性法律规范研究第一节电子证据立法多层次性问题一、电子证据立法各层次间关联度较差二、不同部门使用的与电子证据相关的法律规则具有多层次性三、电子证据立法在取证工具和技术标准上缺乏统一的法律规定第二节体系化电子证据立法多层次性建议一、完善电子证据立法体系结构二、完善电子证据相关规则第四章电子证据与其相关联主体的责任认定第一节国外电子证据相关联主体研究情况一、普通法系二、大陆法系三、其他情况第二节国内电子证据相关联主体研究情况一、立法情况二、学术研究情况第三节电子证据相关联主体的责任认定一、电子证据相关联主体责任体系二、责任认定体系中的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三、电子证据相关联主体责任认定第五章电子证据的鉴定研究第一节电子证据司法鉴定概述一、电子证据司法鉴定基本定义二、电子证据司法鉴定特点三、电子证据司法鉴定主要内容四、电子证据司法鉴定相关法规情况第二节电子证据司法鉴定主要类型及常用技术一、电子证据司法鉴定主要类型二、电子证据司法鉴定常用技术第三节电子证据的司法鉴定管理制度一、司法鉴定管理制度背景二、电子证据的司法鉴定管理制度三、电子证据司法鉴定人管理体制四、电子证据司法鉴定的诉讼制度五、电子证据司法鉴定的质证程序六、电子证据司法鉴定的救济程序第四节当前我国电子证据司法鉴定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法律与制度方面二、技术与表述方面第六章总结及展望第一节总结一、四个重点解决的问题二、六个主要研究的方面第二节展望附录1中国互联网法律法规汇编附录2电子物证法律法规汇编参考文献后记
摘要
前言现今,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无论在我国还是在世界上其他国家,计算机和电子通信技术都在各领域中被广泛使用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随之而来的计算机犯罪势头也急速攀升。电子数据证据作为一种新兴的证据种类在遏制网络恶意入侵、互联网金融犯罪、计算机信息破坏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对于此种犯罪行为的起诉,只有在取得合法有效的电子证据之后,犯罪分子才能得到法律的惩治。在此种信息安全、互联网安全背景下,笔者依托于近几年对电子证据、司法鉴定等相关内容的研究,并结合这些年在此方面所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相关研究成果,撰写了本书。本书主要是围绕电子证据及其相关法律问题进行了研究。所做的工作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国内外电子证据发展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并对我国电子证据实体性质进行了研究;(2)对电子证据取证的发展状况,电子证据取证(静态取证、动态取证)的技术、工具等几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对电子证据取证规范进行了探讨;(3)围绕如何体系化电子证据立法所表现的多层次性法律规范问题进行了研究;(4)对电子证据与其相关联主体的责任关系进行了研究,定义了电子证据相关联主体的分类,并提出了电子证据相关联主体责任体系这一框架概念,明确相关联主体在提供信息服务的同时所应具有的义务和要承担的法律责任;(5)对电子数据鉴定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我国当前电子数据鉴定方面的状况,并给出电子数据鉴定在立法、规范上的相应建议。本书是关于电子证据及其相关法律问题研究的一些见解,力求为我国相关司法实践提供一些帮助。在研究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不足,恳请各位专家、学者不吝指正。总序公共安全,是一个社会傍依的柱石。维护公共安全,是社会管理最为重要的目标之一,既需要相关国家机关的专门性工作,也需要民众积极参与。周恩来总理曾经指出“国家安危,公安系于一半”。切实发挥公共安全机关的职能作用,加强公安学的理论研究,丰富公安学的学术成果,打造法治公安,是推进依法治国战略、建设法治中国的重要一环。公安学是一门研究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相关内容的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就社会科学而言,主要是指研究调整有关国家安全与社会治安秩序的社会关系之行为规律;就自然科学而言,主要涉及各种侦查、检验等技术手段。应当说,公安学近年才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2011年,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公安工作快速发展和社会形势不断变化的需要,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增列公安学为一级学科(学科代码:0306),公安学的学科建设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虽然,作为一级学科的公安学包含的二级学科内容并没有最终确定,但学界普遍认同它应当包括犯罪学、治安学、侦查学、边防管理、禁毒学等二级学科内容。当前,我国各政法院校和公安院校正如火如荼地展开公安学学科建设。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已建立起较为完整且成体系的公安学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体系也基本建立起来。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以及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院校,也已在现有公安类专业的基础上,积极筹建公安学一级学科。各省所属的公安院校也都积极开展本科层面的公安学教育,同时开始培育公安学学科建设。这是公安类专业高等教育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学科结构的一项重要举措,为公安学各专业学士、硕士、博士的学位授予、招生和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华东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是全国高等院校中公安类专业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单位之一,也是华东地区公安类专业办学层次和水平最高的单位。自1984年起,华东政法大学已开展犯罪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是国内较早开展公安类研究生教育的政法院校。其后,在刑法学专业中,设置犯罪学、青少年犯罪方向,进一步推进公安学专业理论研究。1996年,诉讼法专业中增设刑事侦查专业方向获得批准,2002年在诉讼法专业中设司法鉴定方向。随即开始招收犯罪学专业博士研究生,2008年开始招收司法鉴定专业博士研究生。 由此,华东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在公安学建设中发挥长期积累的学科优势,整合侦查学、治安学、边防管理等专业力量,并依托司法鉴定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安全)等学科作为公安学的重要支撑,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了促进公安学确立为一级学科后的发展,充分利用现有优势和资源,进一步夯实、建设、发展公安学学科,我们计划出版一套“公安学文库”,第一批书目有《侦查理论前沿问题研究》《侦查实务前沿问题研究》《经济犯罪侦查》《刑事专案侦查》《传统侦查制度现代转型》《证据调查学》《刑事案件现场勘查体制研究》《侦查学案解》《特大城市地铁运行安全风险及防范》《网络犯罪侦查技术》等数十部专著、教材,力争使公安学成为我校学科建设的优势领域,成为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具有鲜明的国际化、开放性特色并处于领先水平的公安学学科。法律出版社沈小英分社长以及责任编辑为本文库的策划、出版付出了辛勤劳动。华东政法大学科研处和发展规划处为本文库的推出进行了指导,司法鉴定中心为本文库的出版提供了经费支持。在此,我们表示诚挚的谢意。当然,对作品中可能存在的缺陷,将全部由我们负责。敬请各位读者给予批评、指正,以便我们在再版时予以改正。何勤华  杜志淳  杨正鸣于华东政法大学2016年5月16日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