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歌乐年华

歌乐年华

  • 字数: 55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法律图书有限公司
  • 作者: 张建田 著
  • 出版日期: 2016-12-01
  • 商品条码: 978751970108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568
  • 出版年份: 2016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1978年的金秋10月,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曾经手荷锄镐与肩挑烈日、手握钢枪与铁钳的中国法学界靠前批新生力量,他们从矿山、从农田、从工厂、从兵营……带着惊喜与梦想,走山路、乘轮船、坐汽车、搭火车,风尘仆仆,一路前行,从走过的山川菏泽、南疆塞北来到歌乐山下、烈士墓旁、嘉陵江畔的西南政法学院,把童年时代七彩斑斓的梦幻,熔入这简陋而又富饶的“矿床”,从而有了一个神奇的“西政七八现象”的故事与传说……
回眸四年的大学生活,那歌乐山头的莺飞草长,嘉陵江畔的怒水云涛,杨家山麓的篝火晚唱,毓秀湖边的垂柳晨读,课堂上的谆谆教导,站台上的依依惜别……一景景、一幕幕,竟如同脑海中珍藏多年的老照片,和着无声的旋律,画卷般地在眼前徐徐展开。往事如斯,令人感慨万端。
目录
写在前面的话
第一章引言
第二章高考风云录
第三章1978年的高考故事
第四章向山城集结
第五章“稀烂”的校园
第六章啊,东山大楼!
第七章难忘的开学典礼
第八章两校恩怨始末
第九章歌乐山的灵气
第十章烈士墓情愫
第十一章重返讲台的老师们
第十二章课堂轶事
第十三章质疑与思辨
第十四章课程内外
第十五章张志新冤案的反思
第十六章蒋爱珍杀人案的罪与非
第十七章寝室的卧谈会
第十八章我们的读书生活
第十九章学外语轶事
第二十章伙食变奏曲
第二十一章亦师亦友师生情
第二十二章写稿记
第二十三章谈情说爱篇
第二十四章女生风采录
第二十五章校园文艺风
第二十六章我们的体育生活
第二十七章军旅情缘
第二十八章在毕业的日子里
第二十九章九班的故事
第三十章甲大班同学印象记
第三十一章乙大班同学印象记。
第三十二章师资班和法律11班的故事
第三十三章黄松有案及其他
第三十四章永远的大学
第三十五章“西政七八现象”与“西政精神”
第三十六章从“西南联大”想开去
第三十七章忧郁的法科生
第三十八章法学教育的美丽与哀愁
第三十九章西政七八——我们的精神家园
第四十章青春万岁
附录一西南政法学院七八级学生毕业论文及指导老师一览
附录二西南政法学院七八级学生毕业论文部分指导老师名单
附录三西南政法学院七八级学生在校期间部分老师和领导名单
附录四西南政法学院七八级学生在校期间使用的部分教材、讲义
附录五相见恨晚——读《我的大学》一书感想佚名
写在后面(代后记)
摘要
为“西政精神”鼓与呼
——写在《歌乐年华》出版前夕
对于建田师兄写作西政七八级的这部书,我一直在关注与期盼中。
对西政七八级师兄师姐们,我一直心怀景仰。我于1981年9月入学,有幸与他们同了一年教室、共了一年食堂。今天,合上这部厚厚的书稿,那段历史便生动起来,记忆渐渐清晰,而泪眼却开始模糊。
回眸七八峥嵘年华,抒发西政学子情怀。这部书正是那个年代西政校史的真实记录,也是西政“东山”再起、浴火重生的真实写照。这部书洋洋50万言,有40章、百余幅珍贵的历史照片,是作者走访老师、同学、校友并查阅大量档案资料的辛勤成果和心血之作,可谓素材盆满钵满,内容丰富翔实。
公元1978年10月,在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有一群参加刚刚恢复的全国统一高考的青年学子,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来到了山城,走进了西政,开始圆他们的大学梦。而当时宿舍拥挤,校园泥泞,甚至开学典礼的会场都是在废弃的游泳池场地举行……他们眼中的大学校园,只能用“失望”、“震惊”、“茫然”、“稀烂”、“工地”等词汇来形容。然而,在那样一个艰难但又充满希望的火红年代,这样一群学子啃着发酸的玉米糕,就着两分钱一块的豆腐乳,喝着飘着几片菜叶的洗锅汤,穿着高筒雨鞋,行走在教室、宿舍、食堂“三点一线”的泥路上……他们度过了没有图书馆、没有运动场的4年寒窗,也度过了快乐而又充实的4年大学生涯。他们与当代中国最伟大的改革开放时代一同起步,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进程一路前行,与凤凰涅槃后的西政恢复重建休戚与共,他们演绎着精彩,取得了整体性成功,创造了“七八级神话”!
西政建校66年来,西政人一直在锻造着自己的精神——“西政精神”。今天凝炼的以“心系天下、自强不息、和衷共济、严谨求实”为主要内涵的“西政精神”,应该是包括七八级在内的20万西政人共同铸就的。每当听到社会上议论“西政现象”、“西政精神”时,不由地会想到群星闪耀的七八级,并总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七八级的师兄师姐们的“歌乐岁月、青春年华”,究竟给我们留下了一些什么有益的启示呢?
一是心系天下,志存高远。有志者博学而笃志,切问面近思。梁启超先生在著名的《少年中国说》中深情地写道:“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上个世纪70年代后期直到80年代前期的大学生活,至今还被许多人所怀念的正是那时年轻人的志存高远。只有志存高远,才能够承受艰苦考验,才能够忍受枯燥和相对单调的学习生活。西政七八级423位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经历过“”的磨砺。人生就是这样,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每一条道路都会有美丽的风景。七八级绝大多数同学上大学之前,都已在农村、工厂、军营等基层单位经历过大风大浪的考验,他们对中国的国情尤其是基层百姓的生活现状有着深切的了解,他们怀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远大抱负和“以天下为已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而考进西政。特殊的成长经历,使他们有着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患意识,具有独立思考、求真务实的可贵品格。七八级同学在校期间,正是一个思想解放的狂飙时代,也是党和国家恢复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开端。尽管当时许多人的文化基础参杂不齐,家庭背景和社会阅历不尽相同,但心中都有相当高远的理想,因此,在人文荟萃、理想升腾的校园里,同学们言必称国事、天下事,行必谈反思、论改革。对社会积弊、历史谬误,敢于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大家自由结对讨论案例、自办刊物、创办法律顾问处,义务出庭辩护代理、为社会上的群众提供法律服务等等,迅速而成功地投入到伟大的改革开放洪流中。无论是对张志新、蒋爱珍、“林、江两审”等案件的探讨,还是食堂红砖墙上的大字报及宿舍外的报刊栏、宿舍内的“卧谈会”,都高度关注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高度关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他们热爱专业,利用各种机会深入社会实际,紧密结合课堂学习,使知识不断得到扩充,理想不断得到升华。正是有着坚强的理想信念作支撑,有过艰苦卓绝的成长历程,才有了今日“母校以你为荣”的无上荣耀。
二是博学广识,与书为友。七八级绝大多数同学在上大学之前,没有赶上读书的好时光,但在西政4年的学习中,他们始终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在建田师兄这部书中的“我们的读书生活”、“学外语轶事”、“课程内外”等章节中,我们看到了无论是已经结婚生子的30多岁的爸爸,还是十五六岁的应届高中生,他们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他们学外语背单词,珍惜分秒,不敢懈怠,甚至烈士墓、歌乐山、铁路旁,无一不是他们学习的课堂。建田师兄书中记载,全年级最终的唯一“全优生”,竟然是政法专业9班的朱孝清,而他当年的入学年龄已近30岁的“高龄”段,这位“学霸”级的师兄后来能够走上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国家大检察官一职,正是应了“天道酬勤、厚积薄发”的至理名言。4年寒窗苦,正是他们的勤奋思考、勤奋读书,才使弹丸之地的西政校园,培育出一拨优秀学子,酿造了奋发读书的精神底蕴,有了后来神话般的传说。建田师兄书中有一位七八级同学说:“在西政读书的日子里,每天早上起床后,总会沿着校门口左右两侧的蜿蜒小道去跑步,回来后自然就拐入烈士墓广场的小松林中去读书,许许多多的法律条文、英语单词都是在那里背会的。每次再到重庆,总要情不自禁地来这里看看,缅怀先烈们的功绩,追寻晨读的足迹。假如时间能够倒流,我一定会再到这块净土来读书!”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大学生的学习肯定是主业,师弟师妹应该学习他们刻苦读书和勇于承担的责任。因为在青春年华只有经历艰苦的学习,生命才可能成熟,生活才会有希望,世界才会更加灿烂,人生才更有意义和价值。
三是恩师情厚,如父如母。西政一直有尊师爱教、师生关系融洽的优良传统。建田师兄这部书的许多章节描写了师生感情真挚的故事和场景,无不让人感动,甚至潸然泪下。2008年10月,在庆祝西政恢复招生30年纪念大会上,回校的300多位七八级同学全体起立,向老师们致敬。特别是李连宁师兄发言时,向近在眼前、远在天堂的老师们所说的那一番话,让在场者无不唏嘘。当年许多西政老师,风华正茂的黄金时代已经被滚滚“运动风浪”冲走,面对如饥似渴的学子们,发愿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一定把失去的宝贵时间夺回来!老师们虽身居斗室,但工作热情像火山爆发,抗酷暑、战严寒,日以继夜,查资料、写讲稿,翻箱倒柜,一切为了重新站好西政三尺讲台。当时,教学用的是三段式模式:启发——指导——讨论,由此学生和老师之间形成了浓厚的学术讨论氛围,甚至连课间10分钟老师都会细心解答学生的提问。为了对学生负责,学校还建立了一套严格的教师上岗制度,一律按照先辅导、后听课、再试讲的程序运行。老师们不仅是知识的布道者,还是学生人生的领路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以一颗慈父慈母般的心,给予学生无限关爱。重庆是著名的“火炉”,盛夏炎热时,老师们会给参加期末考试的学生们带去冰棍和自己亲手做的绿豆汤。“绿豆汤”,如今已经成了七八级同学最为熟悉的一个表达西政师生情的代名词了。每逢周末、节假日,学生围坐在老师家里读书讨论,“蹭饭”也成了家常习惯。实习时,两个老师会亲自带领一个班的学生到实习单位,既是老师也是保姆般地照顾同学们。特殊的经历,培育了特殊的感情,也化作了一种特有的西政传统:教师爱护学生,学生尊敬教师。有个同学说得好:“我们这个学校啊,也许是地处重庆、受本地民风影响的缘故,老师跟学生的关系啊,简直是没得比的了,没有哪个学校能做到这样!”
四是学术开明,思想活跃。治学严谨、厚德重法、生生不息,是当时校园学习环境的真实写照。有人说,七八级就读的时间就是“西政精神”奠基的时期,甚至有人将“西政精神”称为“七八级精神”。这种结论是否贴切姑且不论,但从建田师兄的这部书中可以看到,在当时的西政校园里,思潮激荡、风起云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从反省“”、反省“极左”、反省“阶级斗争为纲”,到重新评价的功与过,到人生观问题的大讨论,对民主与法制道路的探索,对“林、江两案”的审判等等,无不畅所欲言、热闹非凡。也许正是从西政七八级开始,西政人就表现出一种具有独特气质的精神。他们没钱坐车,却步行到重庆的解放碑书店里,用东借西凑来的钱,购回了一摞摞厚重的中外经典名著。当代著名的法律文化学者、西政七八级梁治平师兄说过:“同今天的许多大学相比,我的大学简陋、残破和狭小得不宜称为大学,但那确确实实是我的大学。我这样说,并不只是因为我曾经把一段青春留在了那里,也不单是因为她一直被人们叫作大学,更不是因为我认为大学就应如此。我的大学之所以无愧于大学之名,是因为她保有一种开放、自由和平等的精神,我曾经在这样一种精神氛围中学习和生活,在其中成长,了解世界,认识自己。”
毋庸置疑,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法学教育史上,西政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正是一代代西政师生的不懈努力、自强不息和奋力拼搏,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新西政!校党委书记樊伟同志说过:“校友们对学校浓浓的情谊,是基于过去求学时留下的青春印记。西政人不仅要重现当年的辉煌,更要传承好校友们留下来的文化以及血脉。沙坪坝校区是西政学子们的‘根’和‘魂’,我们要把‘根’留住,把‘魂’守住,在建设好新校区的同时,把老校区的风貌保留下来,让老校区的人气兴旺起来,让校友回母校后有‘根’可寻,有‘忆’可回。我们要与广大校友们一道,为学校的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共同办好西南政法大学。”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校友们像建田师兄这样,拿起笔来,把自己在西政的青春时光记录下来,正如渝北校区的一块石碑上所刻:母校是青春一直生长的地方,无论我们有怎样的迁移,这些叶子、花与果将长久地把我们的爱记载在这里!
据我所知,建田师兄早在当年上大学期间,就“乐为母校鼓与呼”。在校时,他就曾经在中央和地方级报刊上发表了大量反映西政七八级校园生活的通讯报道和文章。院刊曾以《他是战士》为题,报道了张建田大学四年除每门功课成绩优良外,还写了100多篇稿件,其中被院内外10多家报刊杂志刊用40多篇!这一次,建田师兄以他自己多年来的积累、采访和艰苦细致的写作工作,在占有大量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本着“为七八立碑、为母校立传”的信念,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终于给我们大家奉献出了这部好书。建田师兄记录着温润的西政历史,也记录着温情的西政故事,更记录着温暖的西政力量。在此,向他表示深深的感佩,表达浓浓的谢意!
我希望,手捧《歌乐年华》这部书的西政人以及西政人的朋友们,能够通过本书进一步全面、深刻地了解西政七八级那一代学子的所思所想,进一步全面、深刻地了解西政不寻常的历史。
我相信,那些老去的故事、那些泛黄的记忆,那些品质、那些精神,会永远感染、永远激励着所有的西政人以及西政人的朋友们。
向建田师兄致敬!
向七八级致敬!
向西政人致敬!
向“西政精神”致敬!
公元2016年岁末
敬书于山城重庆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