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犯罪治理蓝皮书:(2018)犯罪态势与研究报告

中国犯罪治理蓝皮书:(2018)犯罪态势与研究报告

  • 字数: 329000
  • 装帧: 简装
  •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 作者: 中国犯罪学学会组织编纂 著
  • 出版日期: 2019-09-01
  • 商品条码: 9787519738044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324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中国犯罪治理蓝皮书:犯罪态势与研究报告(2018)》由中国犯罪学学会组织犯罪学领域的专家集中编写,总结分析2018年中国犯罪治理情况,宏观方面从刑事政策、刑事立法、刑事司法等方面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在犯罪态势分析部分,本书独创了犯罪治理指数模型,运用大量权威数据进行地域及种类分析及典型案例分析。本书对于中国犯罪学学科的发展也做了回顾和总结,最后对改革开放40年的犯罪治理政策进行了回顾和反思。
目录
目录第一节  犯罪治理与刑事政策一、继续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第二节  犯罪治理与刑事立法一、修改《刑事诉讼法》二、相关法律的颁布和修改情况第三节  犯罪治理与刑事司法一、开展系列专项行动二、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第一节  中国犯罪治理指数模型一、犯罪治理指数模型的构建思路二、中国犯罪治理指数模型三、2018年度全国犯罪治理指数第二节  全国犯罪状况统计与分析一、公安机关二、人民检察院三、人民法院第三节  省级区域犯罪状况统计与分析一、华东地区犯罪数据统计及分析(2016~2017年)二、华南地区犯罪数据统计及分析(2016~2017年)三、华中地区犯罪数据统计及分析(2016~2017年)四、华北地区犯罪数据统计及分析(2016~2017年)五、西北地区犯罪数据统计及分析(2016~2017年)六、西南地区犯罪数据统计及分析(2016~2017年)七、东北地区犯罪数据统计及分析(2016~2017年)第四节  焦点议题:互联网犯罪统计与分析一、我国互联网发展总述二、我国互联网网络安全检测数据三、我国互联网发展风险现状四、未来网络安全风险研判第五节  犯罪防控:对策与建议一、经济发展层面的防控对策二、社会层面的犯罪防控对策三、司法资源力量方面的防控对策四、制度法律方面的防控对策第一节  案件影响力评估体系一、入选案件的影响力因素设置二、影响力案件研究范式第二节  “扫黑除恶”典型案件:曾宪波“村霸”涉黑案一、案情简介二、该案入选理由三、“村霸”涉黑犯罪发展的新趋势四、该案学理分析五、基于犯罪学角度的“村霸”涉黑犯罪治理对策第三节  P2P金融犯罪典型案件:钱宝网集资诈骗案一、案情简介二、该案入选理由三、该案学理分析四、国外治理网络金融犯罪的有效手段及借鉴启示五、基于犯罪学角度的网络金融犯罪的治理对策第四节  职务犯罪典型案件:许超凡被强制遣返案一、案情简介二、该案入选理由三、该案学理分析四、犯罪治理对策第五节  电信诈骗犯罪典型案件:张岑等特大跨国电信诈骗案一、案情简介二、该案入选理由三、跨国电信犯罪发展的新趋势四、该案学理分析五、国外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的有效手段及借鉴启示六、基于犯罪学角度的电信网络诈骗治理策略第六节  网约车平台犯罪典型案件:滴滴司机钟元杀人案一、案情简介二、该案入选理由三、网约车刑事案件发展的新趋势四、该案学理分析五、国外治理网约车行业乱象的有效手段及借鉴启示六、基于犯罪学角度的网约车犯罪治理策略第七节  未成年人犯罪典型案件:男童弑母案一、案情简介二、该案入选理由三、未成年人犯罪发展的新趋势四、该案学理分析五、基于犯罪学角度的未成年人弑亲犯罪防控策略第八节  侵犯知识产权犯罪典型案件:李功志等侵权案一、案情简介二、该案入选理由三、该案学理分析四、知识产权犯罪的治理对策第九节  危害国家安全犯罪典型案件:许佳滢间谍案一、案情简介二、该案入选理由三、该案学理分析四、基于犯罪学角度的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治理策略第十节  危害网络安全犯罪典型案件:付宣豪等网络犯罪案一、案情简介二、该案入选理由三、网络犯罪的界定四、网络安全犯罪的常见作案手法和犯罪特征五、犯罪学视角下的网络犯罪的态势分析六、国外治理网络安全犯罪的有效手段及借鉴启示七、基于犯罪学角度的网络犯罪治理策略第一节  主要学术活动一、主要学术活动概述二、主要学术活动列表(见表4-1)第二节  重大科研项目一、重大科研项目概述二、重大科研项目列表(见表4-2)第三节  代表性专著一、代表性专著所涉研究领域较多二、代表性学术专著(见表4-3)三、主要学术译著列表(见表4-4)第四节  代表性论文一、代表性论文概述二、代表性论文列表(见表4-5)第五节  科研机构和人才培养一、代表性科研机构、学术平台二、犯罪学人才培养简况(见表4-7)第一节  犯罪态势的整体走向一、中国犯罪整体的纵向态势二、我国犯罪整体的空间态势三、特定犯罪类型的态势四、小结第二节  犯罪的主要成因分析一、经济因素二、政治因素三、文化因素四、学校教育与家庭因素第三节  犯罪的治理对策分析一、“严打”刑事政策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后  记
摘要
序言犯罪学以观察犯罪现象、归纳犯罪规律、验证犯罪原因、提炼犯罪对策为主要研究内容,是社会科学领域中的重要学科门类。犯罪学以“上医治未病”为基本理念,重点聚焦犯罪生成的机理、被害预防的策略、防控政策的效果等核心议题,通过对“犯罪—被害”“个体—社会”“失范—控制”“犯罪人—犯罪场”等主要研究范畴的研究,积极参与并有效地推动刑事政策的科学化,从而实现“合理地组织对犯罪的反应”。近代以来,犯罪学与刑法学存在十分紧密的联系,被刑法学认为属于实证学派的代表人物龙勃罗梭、菲利、加罗法洛,因其否认自由意志的假定,强调犯罪的个体原因和社会原因,通过实证方式观察并总结犯罪原因,被奉为“犯罪学三圣”。刑法学旧派(古典学派)与新派(实证学派)之争,很大程度上就是犯罪学同刑法学在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犯罪论与刑罚论等领域的全面论战,也因此形成了犯罪学与刑法学的“实证—规范”“经验—价值”“现象—意义”的分野。在此意义上,德国著名刑法学家耶塞克极具洞见地指出了二者的关系:没有犯罪学的刑法学是盲目的,没有刑法学的犯罪学是漫无边际的。同样,我国著名的刑事法学家储槐植教授则一直身体力行地倡导“刑事一体化”,强调最佳刑法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刑法内外机制的协调,其中外部机制之一就是“刑法之前研究刑法”,强调了犯罪学的指引性功能。正是在这种国内外不谋而合的“整体刑法学”(gesamte Strafrechtswissenschaft)理念的推动下,犯罪学服务刑事政策的制定,并引导刑事立法的犯罪化、刑事司法的打击重点的学科旨趣日益突出,在“犯罪—刑罚—行刑”的一体化机制中,处于入口前端的重要地位。与国外犯罪学的发展历史、研究范式、学科影响相比,中国犯罪学不仅起步较晚、发展较慢,而且长期习惯于文献研究、疏于实证研究,导致犯罪学的社会供给明显不足、学科影响不断弱化,作为一体化机制前端的犯罪学,俨然成为了“整体刑法学”中可有可无的一极,成为了刑事法治现代化的一块短板。中国犯罪学发展不彰、影响不大,固然有中国犯罪学人自身的因素,但更应当看到,由于需要大样本地观察犯罪现象,犯罪学实证研究不可避免地需要数据收集、统计分析、长期跟踪、资金支持,这些因素成为横亘在中国犯罪学人面前的“拦路虎”。同时,在当下的学术评价和高校考评的双重机制下,学术研究容易沦为以C刊发表数量论英雄的量化比较,这对于产出时间周期长、团队合作署名难、专门性权威刊物少的犯罪学而言,更是雪上加霜,很多犯罪学人“不得不”转移阵地,舍实证研究而为规范研究,求定性分析而弃定量分析。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战略判断,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有更高水平、更丰富内涵的需求。如何更快、更强地推动中国犯罪学研究的新时代转型,更好、更优地为国家和社会提供犯罪学产品,是中国犯罪学所面临的重大时代使命。《中国犯罪治理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正是对这一时代使命的一种探索,希望通过定期编纂蓝皮书的方式,聚焦中国犯罪学的学术热点、展现中国犯罪学的年度状况、引导中国犯罪学的研究方向,进而促进以下三个目标。一是促进中国犯罪学的研究范式不断进化,始终保有学术应有的模样的目标。中国犯罪学要坚持实证研究的导向,倡导定量分析,而要推动这一范式转型的前提,就在于要有相对精确的犯罪相关统计数据、权威的犯罪学案例以及前沿的犯罪学研究成果。我注意到一个现象,凡是犯罪学研究发达、学科影响较大的国家或地区,都特别重视对犯罪相关数据定期的收集、整理和分析,如德国联邦刑事犯罪调查局发布的《警方犯罪数据统计》(Polizeiliche Kriminalstatistik)、美国《统一犯罪报告》(Uniform Crime Reports)、日本法务省发布的《犯罪白皮书》(犯罪白書)等。因此,《蓝皮书》旨在通过《中国法律年鉴》、各省年鉴、两会两高报告等各种途径,收集和整理已经公开发布的犯罪数据,形成口径统一、标准一致的年度数据汇编,呈现年度中国的犯罪态势,为中国犯罪学学人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尽最大程度地降低犯罪学研究统计调查的难度,引导犯罪学学人“回流”犯罪学,保证中国犯罪学的“实证性”。二是促进中国犯罪学不搞“闭门造车”书斋式的研究,实现观照现实、履行社会责任的目标。中国犯罪学要以服务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政策制定为己任,要倡导紧密贴合刑事政策科学化的理论研究。《蓝皮书》目前暂时采取了“用学术语言分析官方数据”的模式,由中国犯罪学学会组织学者撰写、专题研讨,并以定期年度出版物的形式对外发布。《蓝皮书》在注重犯罪数据统计分析的同时,还密切关注国家年度刑事政策的动态,包括立法修订、实务热点,并对相关刑事政策效果进行学理评估,实现从“犯罪治理”到“治理犯罪”全方位效果的评估分析,从而落脚于中国犯罪治理的当下,扎根于中国犯罪治理的本土,塑造中国犯罪学的“现实性”。三是促进中国犯罪学研究的科学化和现代化,实现犯罪学学科影响力不断提升的目标。中国犯罪学要以积极地政策引导和有效地被害预防为目标,不仅要聚焦于犯罪学研究之一隅,还要更为广泛地将学术成果辐射到交叉学科、影响到政策制定,通过形成犯罪治理共识,推动刑事政策的科学化、有效化,不断提升中国犯罪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基于此,《蓝皮书》首先根据犯罪统计数据和整体犯罪态势,建构相应的犯罪治理指数模型,从而直观地展现各类型犯罪治理的现状及其效果。下一步还将进一步细化到各省级区域的犯罪治理指数,为各地区治理犯罪提供科学保障和理论指引。其次,《蓝皮书》聚焦年度社会影响力大的案件,通过专题犯罪学研究报告,剖析产生重大影响的案件成因,根据不同类型犯罪的特征,提出预防和治理犯罪的建议,既从微观的角度服务于刑事政策的校正,与宏观统计数据、犯罪态势相互印证,也从个案的角度服务于普通公民的被害预防,从防范建议等方面进一步引起潜在被害人的警惕、降低潜在被害人的被害性。最后,《蓝皮书》在“中国犯罪治理状况”“中国犯罪态势分析”“影响力案件研究报告”“中国犯罪学学科发展动态”等“基本动作”之外,还安排了年度特别策划版块作为“自选动作”。首期《蓝皮书》聚焦“改革开放40年与中国犯罪治理”,对40年来我国整体犯罪趋势、主要犯罪成因、重要犯罪对策进行了回溯性评估,从而在更广的时间维度上,把握中国犯罪治理的来龙去脉,提振中国犯罪学的“社会性”。“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秉持着纯洁的犯罪学研究初心,决定长期坚持《蓝皮书》的编纂工作,把《蓝皮书》打造成展示中国犯罪学研究水平和优秀成果的权威平台,为学术研究和刑事实务提供基础素材和案例样本,尽最大可能地吸引中国犯罪学学人的关注,为中国犯罪学的学术对话提供可资参考的依据,避免因统计方法不同、数据口径不一而导致的“自说自话”。当然,由于种种客观和主观的原因,首期《蓝皮书》更多地只是搭建了中国犯罪数据统计和治理评估的分析框架,无论是体系性的思考还是问题性的思考,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我们恳请有志于犯罪学研究的专家学者不吝赐教,从撰写体系的调整及具体问题的阐释,给予我们宝贵的建议。同时,我们也诚挚地邀请更多的中国犯罪学学人关注、支持、参与到《蓝皮书》的编写过程中来,无论是“年度中国犯罪治理状况”“年度中国犯罪态势分析”“年度影响力案件研究报告”“年度中国犯罪学学科发展动态”等“基本动作”专题,还是“年度特别策划”“年度热点追踪”等“自选动作”专题,都向全体犯罪学学人开放,以中国犯罪学学人的合力,发犯罪治理的中国声音。中国犯罪学学会会长、国家检察官学院院长黄河2019年8月22日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