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司法证明过程论:以系统科学为视角

司法证明过程论:以系统科学为视角

  • 字数: 333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法律图书有限公司
  • 作者: 封利强 著
  • 出版日期: 2012-05-01
  • 商品条码: 9787511834386
  • 版次: 1
  • 开本: A5
  • 页数: 371
  • 出版年份: 2012
定价:¥3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目录
  绪论  以系统的眼光审视证明过程/l
一、认真对待证明过程/1
  (一)证明过程:我国证据理论的薄弱环节/2
  (二)“新证据学”:英美证据理论的另一张面孔/4
  (三)学科交融:证明过程研究的良好契机/6
二、系统科学方法在证明过程研究中的引入/9
  (一)系统科学方法概述/9
  (二)系统科学方法之必要性与可行性/14
三、开展证明过程系统化研究的基本思路/19
  (一)系统科学方法在证据法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20
  (二)本书运用系统科学方法的基本思路/23
第一章证明过程的理论定位:从边缘到中心/28
一、英美法系的证据理论:从规则到证明/29
  (一)以证据可采性为中心的传统证据理论/29
  (二)近现代以来学者对传统证据理论的反思/31
  (三)当代英美证据理论的最新发展/33
二、大陆法系的证据理论:从法定证明到自由证明/37
三、我国的证据理论:从证据到证明/38
  (一)萌芽阶段/39
  (二)以证据为中心的研究阶段/39
  (三)证据与证明并重的研究阶段/40
  (四)我国证据法学理论的最新发展/41
四、证据法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司法证明过程/42
  (一)从证据中心主义走向证明中心主义是大势所趋/42
  (二)我国证据法学应然的理论主线:司法证明/44
  (三)以证明过程为中心重构我国证据理论体系/45
第二章证明过程的研究范式:从单向到交互/48
一、学界在证明概念问题上的分歧/49
  (一)证明概念界定之“广义说”/49
  (二)证明概念界定之“狭义说”/50
  (三)对两种证明概念学说的评析/52
二、系统科学视野下证明过程研究范式的转换/55
  (一)司法证明概念的重塑/55
  (二)司法证明的相关概念辨析/59
  (三)从单向式研究转向交互式研究/63
三、证明过程子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65
  (一)司法证明系统概述/65
  (二)实体性证明/68
  (三)程序性证明/68
  (四)附属性证明/71
  (五)三种证明子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74
第三章证明过程的考察维度:从一维到多维/78
一、考察证明过程的三个维度/78
二、证明过程的理念之维/80
  (一)证明理念概述/81
  (二)证明目的:真实发现与价值选择相结合/86
  (三)证明价值:形式正义与实质正义并重/89
  (四)证明模式:法定证明与自由证明相统一/93
  (五)证明效率:真实优先,兼顾效率/94
三、证明过程的技术之维/96
  (一)证明科学的历史回顾/98
  (二)证明科学的最新发展趋势/101
  (三)证明科学的学科体系/106
四、证明过程的规范之维/109
  (一)司法证明的规范体系/109
  (二)证明法律关系是证据法学的基本分析工具/Ill
五、证明过程:在理念、技术和规范之间/118
  (一)证明哲学、证明科学与证据法学之界分/l18
  (二)开展对证明过程的融贯性研究/121
第四章证明要素论:从离散到整合/124
一、证明主体/126
  (一)证明主体的分类/126
  (二)证明主体与证明责任/127
  (三)证明主体的权利与义务/134
二、证明客体/135
  (一)证明客体是一种法定要件事实/135
  (二)系统科学视野下的证明客体/142
  (三)证明客体的分类/148
三、证明手段/151
  (一)系统科学视野下的证明手段/15l
  (二)证据:证明信息的载体/151
  (三)证明规则:证明信息与待证事实的中介/160
第五章证明结构论:从平面到立体/167
一、证明的结构与功能/167
  (一)证明结构界说/167
  (二)证明的功能分析/169
二、证明的宏观结构与功能优化/17l
    (一)证明的宏观结构/17l
    (二)竞争模式与探知模式之比较考察/176
    (三)宏观证明结构与证明功能的优化/180
三、证明的微观结构与功能优化/184
    (一)证明主体亚结构/184
    (二)证明客体亚结构/189
    (三)证明手段亚结构/190
第六章证明环境论:从封闭到开放/194
一、司法证明的环境分析/195
    (一)证明环境及其与证明系统的关系/195
    (二)司法内部环境的构成/197
    (三)司法外部环境的构成/203
二、证明系统对证明环境的依赖性/213
    (一)我国证据法学研究的英美化倾向/214
    (二)司法内部环境之比较考察/216
    (三)司法外部环境之比较考察/220
三、证明系统对证明环境的反作用/225
    (一)刑事证明目的的多元化/226
    (二)刑事证据规则的弹性化/228
    (三)刑事证明责任的理性化/230
    (四)刑事证明标准的层次化/234
第七章证明行为论:从对抗到协同/239
一、证明行为的类型化分析/240
  (一)证明行为研究的视角转换/240
  (二)举证行为/242
  (三)质证行为/245
  (四)认证行为/247
  (五)证明行为的互动模式/249
二、司法证明中的利益博弈/253
  (一)认真对待证明利益/253
  (二)证明利益的博弈分析/254
三、构建司法证明的协同模式/262
  (一)证明过程中的对抗与协同/262
  (二)证明协同的实现机制/264
  (三)证明协同的配套机制/273
第八章证明控制论:从粗放到精细/278
一、司法证明的过程分析/279
  (一)证据筛选环节/280
  (二)证据评价环节/283
  (三)事实认定环节/285
二、证据审查的控制机制/287
  (一)“证据审查”界说/287
  (二)证据审查的分离模式与融合模式/29l
  (三)完善我国证据审查机制的基本思路/302
三、事实认定的控制机制/308
  (一)事实认定:“摹写”抑或“建构”/309
  (二)原子模式与整体模式之比较考察/312
  (三)事实认定的概率方法及其评价/325
四、司法证明的过程控制与结果控制/329
第九章证明演化论:从无序到有序/334
一、司法证明系统在微观层面的演化/335
  (一)司法证明过程的非线性/335
  (二)司法证明结果的不确定性/337
  (三)司法证明的突变及其风险防范/339
二、司法证明系统在宏观层面的演化/345
  (一)人类司法证明系统的演进/345
  (二)司法证明系统演化的路径依赖规律/351
参考文献/355
后记/36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