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论WTO争端解决机制下的报复制度

论WTO争端解决机制下的报复制度

  • 字数: 247.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 作者: 官松 著作
  • 出版日期: 2013-11-01
  • 商品条码: 9787511852502
  • 版次: 1
  • 开本: A5
  • 页数: 294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3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并不是对WTO报复制度的一般性描述,而是在厘清一般国际法中报复与WTO报复制度之间关系的基础之上,剖析WTO报复制度的目的、WTO报复制度的结构、报复水平的计算、WTO报复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各国关系报复的实践和改进建立,并对当前WTO报复制度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本书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以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视角去探寻当前WTO报复制度。
目录
第一章 前言/1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1
第二节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2
一、选题背景/2
二、研究意义/3
第三节 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9
一、研究现状/9
二、研究方法/11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本书结构/12
一、研究思路/12
二、本书结构/12
第二章 一般国际法中的贸易报复制度/16
第一节 一般国际法中的报复制度/17
一、报复的含义/17
二、报复的前提条件/19
三、报复的法律特征/25
四、报复的形式及与条约不履行的关系/29
五、报复的限制/33
第二节 GATT体制中的报复制度/35
一、国际经贸领域中报复的定义/35
二、GATT1947第23条中规定的“中止减让或者其他义务”/37
三、GATT1947第19条和第28条中规定的“中止减让或者其他义务”/48
第三节 WTO体制中的报复制度/51
一、WTO争端解决机制中的报复/52
二、WTO报复制度与一般国际法中报复制度的关系/65
三、本章小结/83
第三章 WTO报复制度的功效和设计/84
第一节 报复有效性的评价标准:报复目的/84
一、有关WTO报复机制目的的争论/85
二、明确WTO报复制度目的的重要意义/90
三、WTO裁决认定的报复目的/91
第二节 影响WTO报复制度有效性的外在因素/95
一、有利于WTO报复制度有效性发挥的因素/95
二、不利于WTO报复制度有效性发挥的因素/98
第三节 WTO报复的现行制度设计/103
一、WTO报复制度的特点/103
二、WTO报复制度的具体规定/105
三、本章小结/131
第四章 WTO报复制度中的交叉报复/132
第一节 报复和交叉报复适用的原则和程序/133
一、第一等级:同部门报复是一般原则/133
二、第二等级:跨部门报复是第一例外/134
三、第三等级:跨协定报复是终极例外/137
四、申请报复和交叉报复应该考虑的两点因素/139
五、交叉报复应满足的程序性要求/141
第二节 交叉报复的案例研究/141
一、欧共体一香蕉案(厄瓜多尔)/141
二、美国一赌博案/149
三、美国一陆地棉花案/157
第三节 各领域内报复的分析与交叉报复的有效性判定/167
一、货物贸易领域报复的分析/167
二、服务贸易领域报复的分析/168
三、知识产权领域报复的分析/169
四、交叉报复的有效性判定/174
五、本章小结/176
第五章 WTO报复水平的计算规则/178
第一节 对WTO报复水平计算方法的探讨/179
一、违反WTO协议导致的利益丧失或者减损/179
二、判定利益丧失或者减损可以采取的方法/181
三、计算利益丧失或者减损应采用的方法/184
第二节 DSU中报复水平计算的一般规则/187
一、现行WTO报复水平计算的法律特点/187
二、WTO报复仲裁计算报复水平的实践做法/19l
三、对WTO仲裁中报复水平计算方法的总结和评价/215
第三节 SCM协定中报复水平计算的特殊规则/220
一、禁止性补贴下报复制度的法律含义与实践/221
二、可诉补贴下报复制度的法律含义与实践/240
三、本章小结/247
第六章 建议与结论/248
第一节 建议一:改进和完善现行WTO报复制度/248
一、现行WTO报复制度与其他规定之间存在的冲突及改进建议/248
二、现行WTO报复制度存在不明确的地方及改进建议/250
三、对有关WTO报复制度完善建议的评价/255
第二节 建议二:建立中国的WTO报复授权实施机制/257
一、建立中国WTO报复授权实施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57
二、出台《关于执行WTO争端解决机构授权中止减让或者其他义务的办法》/259
第三节 结论/264
一、本书的主要观点/264
二、本书的主要创新点/265
三、本书的局限与不足/266
参考文献/267
后记/285
Summary/288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