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学庸衍义

学庸衍义

  • 字数: 103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 作者: 因缘生 编著
  • 出版日期: 2017-04-01
  • 商品条码: 9787501253494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93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2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大学》《中庸》自古为我国家喻户诵之宝典,所述大人之学、中庸之道皆古圣先贤身体力行以至内明外用之实学。其味无穷。古注今解颇多。因缘生广参博采,慎思择要,可贵在儒佛互参,中得心源,颇合古德治学“述而不作”之本怀,被净空法师誉为“诚古今难得之好书也”。
作者简介
因缘生,香港汉学院研究员。河南省社旗县人,生于1983年,自幼喜欢研习中国传统文化。2008年,讲述《论语》,并将前五篇整理成册。2010年,注解《幼学琼林》。2011年,校集《圣学根之根》。2012年,注解《笠翁对韵》。2013年,注解《礼记·学记》《师说》《荀子·劝学》和《增广贤文》。
2016年,蒙净空法师专文作序和题写书名,《学记师说劝学解》正式出版。2017年,《学庸衍义》出版,净空法师再次为之专文作序,并蒙学界泰斗饶宗颐先生题写书名。
目录

自序
《大学》讲前小言(附表注)
《大学》衍义
《中庸》衍义
摘要
自 序清儒龚定庵曾道:“欲亡其国,必先灭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斯言虽是激烈,却并不过分,我中华儿女当铭之于心,刻之于骨。不懂自己国家的历史,不能传承自己民族的文化,这定是亡国灭种的征兆!民国十二年,《清华周刊》记者以《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为题,向梁任公先生约稿,梁公除了将需要学习的典籍一一罗列,并简要讲述了学习方法之外,又特别拟定了一个《真正的最低限度必读书目》,其中《四书》便高居榜首。于最末之处,梁公毫不客气地指出,若连《四书》等必读之书尚且未读,真不可认其为中国之学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四书》历来被称为中华文化之总源泉,舍弃《四书》则无异于拔本而塞源,焉有不枯不竭之理哉?而《大学》与《中庸》二书,乃圣贤学问之经纬,二者若明,则天上天下之事、出世入世之理概莫出此网罗矣。儒家文化之津要尽备于此,吾人不可不深切留意焉!孔门之学有心性,有天道,有人道。如六艺之学,乃属人道之学,常人易懂,是诸弟子所共修之科目,夫子亦经常讲说。至于心性与天道,则深微难知,非是常人可学,能知者无非颜子、曾子、子贡数人而已。而且孔子教育偏重于人道,心性与天道之理罕少言之。所以《论语》曾记子贡之言:“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而孔子于《论语?述而》篇有云:“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可见儒家教学之纲要,便是教人由仁而发艺,以艺而护仁,仁艺互滋而成德,据其德而明其道,并非仅务下学而不务上达也。观《学》《庸》二书,其文简澹高古,处处见心。只缘被后来人说得崎岖,遂致我辈难明圣意,自然也难作圣贤矣。自汉及唐,解经者多被文字束缚,于是枉死句下,始终未能缘及心性。宋代重视儒学,崇尚义理,学者大胆借助佛典道藏来与儒书互参,其成就的确远非前代可及也。如程朱理学之裨益时人、有功后学,实不可没也。然而,“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二程夫子与朱文公取佛老之道而成己之学,反以儒家正统自许而贬斥佛老为异端之说,如此自断手足之举,实不似真仁真智之圣者所为也。清初大德周安士先生谈起朱子的学说,曾经委婉地说:“吃果子应该除去它的核,吃肉应该除去骨头。尧、舜、周公、孔子才是儒家的泰斗。学习儒学当以孔子为宗。”有人问安士先生说:“朱子批驳佛教为异端学说,我辈既然要学习孔子,当以排斥异端为己任,您怎么反而一再袒护佛教呢?”先生回答说:“您并未知道何为异端。异端的大方向是和圣人背道而驰的。比如恻隐之心是仁之端,无恻隐之心就是异端了;再如羞恶为义之端,无羞恶之心就是异端了。今人不加辨别,一听‘慈悲’之说是佛家所讲的,就一定要反对,却不知我们儒家的‘仁’就在反对中丧失了;一听说‘戒盗’、‘戒邪淫’的戒律出自佛家,就一定要批判,却不知我们儒家的‘义’就在这批判中丢掉了;一听说‘不妄语’出于佛家,就一定要排斥,却不知我们儒家的‘忠信’就在我们排斥中灭亡了。这难道不是想要捍卫道统反而危害了道统吗?孟夫子当年摒除杨、墨之学,是出于万不得已。譬如大黄、巴豆这类猛药,良医偶然用之,却并不是每天必需之物。宋儒的学问比不上孟子,但他们的愤愤之气却远远超过孟子。今人学问不及宋儒,但愤愤之气却又远远超过宋儒。白衣小子,拾得几句骂佛俗语,就自以为程朱再出;黄口儿童,空有一种夸大习气,动不动就自树一家,吹嘘炫耀。这实在是令人齿冷!”儒学自南宋至明清二代,门户偏见日益渐深。其一是汉学与宋学之争,其二为程朱与陆王之辩。总之是相互排斥者多,而相互印证者少。治汉学者,钻研训诂考据,而舍弃文章所载之大道;治宋学者,妄欲寻求孔颜之乐趣,而无视民生之疾苦。治程朱理学者,虽看重主敬存诚,而忽视治国平天下之实学;治陆王心学者,但观心上之法,而不顾民生日用之事。—“欲论古来兴废事,先平自家是非心!”观此种种,一言以蔽之:悟则全是,执则全非。我今整理《大学》,依李雪庐老人《大学表注》为纲要,参看蕅益大师《大学直指》,于汉、宋、明、清诸儒所注均有所取舍。整理《中庸》则以憨山大师《中庸直指》为底本,参看蕅益大师之补注,于郑氏及程朱之间,亦有所取。雪庐老人所撰之《大学讲前小言》,因缘生诵之甚喜,于是将其译为语体,恭录于前。“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我今于此言甚有感触也!饶公宗颐老教授为励后学而不弃微尘,特为题写书名以启众信,因缘生感恩之至矣!上净下空老上人非但赐写序文,且于讲经之际赞叹因缘生乃为圣贤君子。因缘生委实惭愧莫名!我若不认自家是圣贤君子,则见老上人妄语,而《金刚经》有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老上人岂有妄语哉?然而我若认下自家是圣贤君子,则是因缘生妄语,而妄语则为三教圣人之所共戒,因缘生岂能妄语哉?—好在我已寻得一法,足可令我与老上人皆无妄语、不违实相。诸君若问此法,我“无隐乎尔”,只在此《学庸衍义》之中矣。有志者不可不察也!乙未菊月因缘生敬识于香港汉学院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