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智慧与创造

智慧与创造

  • 字数: 353000
  • 装帧: 软精装
  • 出版社: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杨杏芳,罗元云 著;董泽芳 丛书主编
  • 出版日期: 2018-01-01
  • 商品条码: 978756227962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62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71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智慧与创造:新钱学森主义与动力学的高等教育学》讲述奠基在马克思的历史理性的实践哲学、怀特海的有机论的过程哲学与钱学森的大成智慧特色的系统科学哲学这三大哲学间的对话与综合集成基础上的新钱学森主义,代表着当代中国社会新的时代精神的精华;立足于新钱学森主义所带来的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所提出的动力学的高等教育学,以其实践的、自因的、自主的、智慧的、综合的、开放的特质,构成了对作为知识之学的静力学的高等教育学的一种有效的否定与颠覆,从而经由哲学的高度回答了困扰国人的钱学森之问。
作者简介
杨杏芳,女,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博士,2002年—2004年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一站博士后,2006年—2009年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科技哲学”二站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哲学。在《教育研究》等期刊上发表的代表作有:《高等教育哲学新论——“大学的可能世界”的一种历史理性的表达》、《“钱学森之问”与中国高等教育哲学的贫困》等。
罗元云,男,湖南桑植人,1986年5月出生。教育学硕士,湖南工学院教师。2014年6月华中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毕业,获教育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是高等教育哲学、高等教育管理与评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
目录
绪论:高等教育作为新钱学森主义的哲学实验室
第一节钱学森之问彰显中国高等教育哲学的贫困
一、钱学森之问的由来及解读方式
二、钱学森之问与静力学的教育学批判是一体两面的关系
三、钱学森之间的精神实质乃是中国高等教育哲学的贫困
第二节当代中国社会的前沿哲学——走向新钱学森主义
一、钱学森的大成智慧特色的系统科学哲学体系的杰出思想贡献
二、站在巨人的肩上——走向新钱学森主义
第三节新钱学森主义的三大哲学来源之间对话的可能性
一、怀特海过程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人学展开对话的可能性
二、钱学森的系统科学哲学与马克思的实践人学之间对话的可能性
第四节高等教育学新的逻辑起点——基于新钱学森主义的本体论重建
一、对"哲学为何"的界说——哲学就是形上之思
二、作为"形上之思"的高等教育哲学就是关于高等教育的最核心的观念和方法
三、高等教育哲学新的逻辑起点的选择与本体论重建
上篇重历史理性的人本原则与动力学的高等教育学的初步提出
第一章历史理性与可能世界作为人本哲学真正的起点
第一节历史理性与人类对自身的自我意识
一、哲学视界中的历史——史学与哲学对于历史的两种不同的解读方式
二、史学与哲学对于历史的两种不同解读方式
第二节哲学对历史的理性反思在于获得人类对自身的自我意识
一、历史哲学的演进简史及主要类型
二、反思中的历史的基本结论——历史的方向与目的性、未来性、整体性与创生性
三、历史哲学的理性反思之意义——获得人类对自身的自我意识并以此作为生活的指南
第三节"人的历史何以可能"——思辨历史哲学对历史本体的种种探寻
一、历史哲学的提出——从历史的怀疑主义到历史的哲学认识
二、康德的历史哲学之思——先验哲学与普遍历史观念
三、黑格尔的历史哲学——逻辑表达的历史运动
第四节生存可能性作为历史哲学的主题和本真的历史性
一、对近代理性哲学内在性原则与精神历史性的总清算
二、对近代哲学精神历史性的历史理性批判——批判历史哲学的个体性原则及其对生存历史性的叙说
三、对近代哲学的精神历史性的文化哲学批判——文化哲学的功能性的思维方式与人的文化存在的历史向度
第五节历史理性中的可能世界内涵及其与科学理性的对比
一、历史理性中的可能世界蕴涵
二、历史理性中的可能世界蕴涵及其与科学理性的对比
三、历史理性致力于揭示关于“人类如何生存”的真相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人学观及其生存历史性的向度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归属与研究范式
一、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的根本缺陷与误区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性质与研究范式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根——实践的或辩证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和辩证法为核心
二、辩证法作为实践的内在要素——对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作为历史本体的基于矛盾的辩证法的理解
三、实践的本体论蕴涵——现实的个人的感性活动作为历史的本体
第三章马克思历史理性的实践人学与大学的可能世界的扩张原理
第一节蕴含可能世界的历史理性作为高等教育的哲学基础与逻辑起点
一、哲学对历史的理性反思有助于人类获得对自身的自我意识并以此作为生活的指南
二、历史理性及其可能世界的含义作为高等教育的哲学基础与逻辑起点
第二节历史理性的实践人学与扩张大学的可能世界的基本原理
一、人的可能世界的教育学含义与大学的可能世界的界说
二、大学的可能世界的历史理性的表达——扩张大学的可能世界作为高等教育的核心观念和基本信仰
第四章当代大学教育活动与科研活动的历史理性批判与合理重建
第一节大学教育活动的历史理性批判与合理重建
一、大学人才培养活动的异化现象——人才培养模式论
二、对人才培养模式论的历史理性的批判向度
三、对高等教育目的的历史理性的反思——大学的精神与大学的理想为什么对于大学特别重要
四、历史理性与大学人才培养活动的改造向度——大学人才培养活动的具体真理说
五、大学人才培养活动的历史理性的改造向度与具体举措
第二节大学科学研究活动规范何以可能——对大学学术异化与失范问题的历史理性批判与合理重建
一、大学科学研究活动的异化现象与学术失范问题
二、对大学学术异化与失范问题的哲学清算——不仅失真而且伪善
三、历史理性与大学科学研究活动规范的发生学研究
四、历史理性与大学科学研究活动规范的合理重建——将科学研究活动的求真融入求善之中的辩证统一
中篇重有机过程的创生原则与动力学的高等教育学的进一步确证
第五章怀特海过程哲学的方法论及其核心思想
第一节怀特海其人及其过程哲学的思想来源
一、怀特海其人
二、过程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条件和思想来源
第二节怀特海过程哲学的核心观念——方法论、本体论及其基本原理
一、过程哲学的方法论——从静态的形态学思维到过程的发生学思维
二、过程哲学的本体论——以有机体与能量取代物质与原子概念,宇宙是事件的世界的创造性进展
三、怀特海过程哲学蕴含的基本原理
第三节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及钱学森哲学之间对话的可能性
一、怀特海过程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人学展开对话的可能性
二、怀特海过程哲学中的科学的宇宙观与钱学森的复杂性系统科学方法论构成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的发展与完善
第六章过程教育哲学与动力学的高等教育学的进一步确证
第一节过程哲学的缺失与在高等教育学中的表现——静力学的高等教育学的主要表征
一、高等教育的机械性与学生发展观上的外力决定论
二、高等教育中的传授知识和启迪智慧的对立
三、把教育与生活对立起来,用碎片化的知识和信息来充斥个体的精神世界
第二节过程教育哲学与动力学的高等教育学的进一步确证——大学如何扩张作为事件的可能世界
一、教育本质上是面向有机个体主动生成的动态过程
二、教育月的是培养善于利用知识、善于想象与创造的“智慧人”,以增进人的自由
三、教育过程要密切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彰显浪漫主义的文化理性与整体和谐
……
下篇重整体涌现性的系统原则与动力学的高等教育学的境界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