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互联网教育与教育变革

互联网教育与教育变革

  • 字数: 241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 作者: 易凌云 著;周洪宇 丛书主编
  • 出版日期: 2018-06-01
  • 商品条码: 978753348116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8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3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从互联网教育和互联网教育产业两个维度来论述互联网教育对教育变革的影响,重点论述了互联网教育给教育体系带来的变革,包括教育目标的变革、课程变革、教学变革、学习变革、评价与管理的变革等,很后对互联网教育与未来教育进行了展望,指出未来将走向万物互联的时代,未来教育也将迎来教联网时代。本书能为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应用实践创新、互联网教育推动教育变革提供参考。
作者简介
易凌云,1981生,湖南醴陵人,教育学博士,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互联网教育与教育变革,出版著作《教联网时代》,在《中国电化教育》《教育实验与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研究缘由与价值
一、理论追问:互联网教育如何开启教育的变革
二、实践归纳:互联网教育事业与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价值实现:解决教育变革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第二节 概念界定及相互关系解析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二、上位概念、中位概念和下位概念
三、概念间的关系分析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及主要内容
一、研究思路:从总到分与由分到总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研究方法:实践归纳与理论演绎相结合
第二章 互联网与教育相遇:开启教育变革的大门
第一节 社会系统视角:社会体系的变革对教育体系的冲击
一、生产力的发展引发社会体系的变革
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呼唤教育变革
三、教育系统变革的内外动力
第二节 教育系统视角:教育系统内的共融共荣共促
一、互联网技术革新迫使教育系统变革势在必行
二、国民教育与终身教育的共融
三、社会教育体系与学校教育体系的共荣
四、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的共促
第三节 事业的视角:互联网教育推动教育整体性的变革
一、孕育教育变革的互联网基因
二、诠释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三、重构教和学的时间空间
四、倒逼教育发生结构性变化
第四节 产业的视角:互联网教育产业为教育变革提供强大动力
一、互联网教育产业资本驱动教育行业高速发展
二、互联网教育产业的商业模式促进教育公平
三、互联网教育产业链的延伸增加了教育行业的科技含量
第三章 教育目标变革:新人文教育观与未来人才的培养
第一节 教育目标变革的价值坐标
一、个人价值坐标:培养个性化的人才,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二、社会价值坐标:培养家国情怀的创新型人才,推动社会创新发展
第二节 互联网信息时代的教育目标变革
一、教育的个人担当:要回归到人的本真存在
二、教育的社会担当:要承担引领社会创新发展的使命
三、教育的时代担当:构建具有全球视野的新人文教育观
第三节 互联网教育与未来人才的培养
一、以个人本位论为视角:互联网教育与个性全面发展人才的培养
二、以社会本位论为视角:互联网教育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三、以新人文教育观为视角:互联网教育与家国情怀人才的培养
第四章 课程变革:对课程新生态的重构
第一节 课程变革的新图景: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课程观
一、课程理念重新审视:基于互联网视野下的多元视角
二、课程目标价值重塑:基于互联网思维下“内容一技术”二元融合的视角6l
三、课程观的重构:基于多元化的价值目标和需求62
第二节 课程形态的新探索:走向个性化和智慧性的教育课程63
一、课程形态:微课和慕课63
二、课程特征:“融合”与“联合”66
三、课程体系:“适”与“微”67
第三节 课程设计的创新:技术与互联网思维合力的产物68
一、互联网教育的教学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用户思维69
二、互联网教育的内容设计:以个性化服务为重点的资源共享70
三、互联网教育的课程形式设计:以学习效果为导向的人性化设计
72
第四节 互联网教育课程的反思: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75
一、互联网教育课程:问题同样存在75
二、个性化定制:创建个人的“播放列表”
第六章 学习变革:私人定制的个性化学习
第一节 学习方式的变革:个性化和多样化
一、个性化学习:一人一张课程表的私人定制
二、双回路学习:学会学习的能力
三、社交化和扁平化学习:在分享与交互中学习
四、无缝学习:无处不在的“微”学习
第二节 渐进的革命:学习变革的三个维度
一、时间维度:泛在学习与学习生活化
二、空间维度:虚拟课堂与虚拟校园
三、目标维度:让终身学习成为现实
第三节 智慧学习:构建个性化学习服务模型
一、个性化智慧学习:基于大数据的情景化学习体验
二、个性化学习服务模型: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跟踪服务
三、个性化学习服务应用案例分析:基于实践的个性化学习方案
第七章 评价与管理变革:多元评价和智慧管理
第一节 多元化评价:个体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辩证统一
一、注重学生全面个性发展:克服“一元式”评价方式的不足
二、注重创新评价:彰显和引领时代创新精神
三、注重多元评价体系:构建全方位、多视角、宽领域的综合评价模式
第二节 全面评价:教学评价方法体系的变革
一、前置评价:诊断性评价
二、过程评价:形成性评价
三、结果评价:总结性评价
四、教学评价模型:构建过程性和总结性有机统一的评价模式
第三节 互联网混合教学评价:基于大数据的个性化评定
一、以大数据为基础和导向
二、“生评生”和“机评生”
三、混合教学中的全面多元教学评价
第四节 管理智能化:智能决策与智慧管理
一、组织结构:扁平化和网络化
二、教学管理:智能决策与控制
三、学习管理:学历认证与“学分银行”
四、教育资源管理:智能检索与共建共享
第八章 产业变革:互联网教育产业推动教育变革
第一节 走向产业化的互联网教育
一、互联网教育产业历程
二、我国互联网教育产业现状和发展
第二节 互联网教育产业:领域细分与跨界融合
一、基础教育互联网化:互联网教育的热门领域
二、高等教育互联网化:MOOC带来互联网教育新机遇
三、职业教育互联网化:被看好的细分领域
第三节 商业模式变革:互联网教育产业链及盈利模式
一、互联网教育产业链增强了与教育产业之间的吸附性
二、互联网教育盈利模式
三、互联网教育产业推动教育变革:希望还是泡沫
第九章 万物互联:教联网时代的到来
第一节 新技术与未来互联网教育的联想
一、可穿戴设备:信息融人人体本身
二、3D打印技术:学习者的个性化创造
三、脑电波技术:记忆改写与重塑
四、人工智能:机器学习走进未来教育
第二节 从互联网到物联网
一、物联网与万物互联
二、物联网的概念和架构
三、从互联网到物联网:超越的五个维度
第三节 从物联网到教联网
一、物联网的行业分类及教联网的定义内涵
二、教联网的体系架构
三、从互联网教育到教联网教育:重构的三种教育互联关系
结论:互联网教育推动了教育变革
参考文献
摘要
前言回顾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社会生产力的每一次进步,技术的每一次革新都直接或间接地带来了教育的深刻变革。最近一次技术变革,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革新及其广泛应用,开启了信息(知识)时代的到来。教育正在朝着教育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互联网教育既是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也是教育信息化现阶段主要形态。互联网教育如何在历史和社会的大变革中推动教育的变革?本书以此问题为导向,从互联网教育事业和互联网教育产业两个维度来论述互联网教育对教育变革的冲击和影响,重点论述了互联网教育给教育体系带来的整体性变革,互联网教育带来了教育目标观、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学习观、评价观等一系列的变革,并在各个因素变革形成合力的基础上,对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做出了初步的构想。本书共分为九个章节,第一章概论部分介绍了选题缘由与研究价值,梳理了基本概念,介绍了论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二章从社会体系和教育体系两个层面介绍了互联网与教育的相遇开启了教育变革的大门,并从事业的视角和产业的视角对变革进行了瞭望。第三章对互联网教育背景下的教育目标变革进行了阐述,从价值坐标中个人价值、社会价值和时代价值三个维度,重点论述了互联网教育与未来个性全面发展、具有家国情怀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第四章从课程的变革来看互联网教育对教育变革的影响,通过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课程的多元视角,分析教育变革背景下课程目标取向和价值重塑。第五章重点介绍互联网教育带来教学的变革,包括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过程的重组、教学空间的重构、教师角色的重塑和教学模式的创新。第六章介绍互联网教育带来的学习变革。互联网教育带给学生个性化学习、双回路学习、社交化学习等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学习者可以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课程的无缝学习,学习变革随教育变革而行。第七章分析了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评价体系和管理变革的内外因素,概括了以大数据为基础和智能评价为方向的未来互联网教育评价模式,论述了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以智能决策和智慧管理为特征的教育管理。第八章从互联网产业的角度,论述了互联网教育产业为教育变革提供强大动力,介绍了我国互联网教育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方向。第九章对互联网教育与未来教育进行了展望。未来教育将走向万物互联的时代,未来的教育将迎来教联网时代。本书既有对互联网教育推动教育变革理论体系的建构,也有基于教育教学变革中对个性化学习服务模型、互联网教育教学评价模型等实践问题的探索,还分析了教学中的实践案例,从理论体系、模型构建和实践案例三个层面,系统探讨了互联网教育如何推动着教育变革,期望能为互联网教育的未来发展、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应用实践创新、互联网教育推动教育变革提供参考。本书还针对互联网教育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教联网”“教联网时代”等一系列新概念,预测未来将走向万物互联的时代,未来的教育也将有可能迎来教联网时代。教联网是互联网教育不断发展后的高级形态和必然趋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要感谢华中师范大学周洪宇教授、左明章教授、申国昌教授、余子侠教授、杨汉麟教授、喻本伐教授等多位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书中引用了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在此表示感谢,并对福建教育出版社的编辑们热心细致、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表示敬佩,谨以此书向关心、支持我的领导、同事和朋友们表达我最衷心的感激之情。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